• 2.00 MB
  • 2022-04-22 13:35:59 发布

某市物联网应用平台建设设计方案.doc

  • 7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某市物联网应用平台建设设计方案78 一、项目综述1.虚拟1.1项目概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11月3日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将“物联网”列入五大必争产业制高点之一,要求着力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2009年1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以物联网为契机,争取占领科技制高点,并计划将物联网纳入到国家“十二五”规划当中。龙岩市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正争取创建全国第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产业示范基地。龙岩市通过物联网的建设,大力推广物联网的示范应用,是革命老区率先落实温家宝总理讲话精神,推进龙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物联龙岩”建设,加速龙岩的发展,将使龙岩市信息化应用在福建省甚至全中国脱颖而出。物联网应用基础服务平台是物联网应用的核心支撑平台,它提供了终端远程管理、运行监控、告警管理、协议适配、业务数据传输、行业应用接入等综合服务功能,为“物联龙岩”各应用系统提供强大、稳定的物联网业务运行支撑环境。为了加强对龙岩市物联网工作的组织领导,龙岩市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黄福清担任组长,市政府秘书长苏庆赐担任副组长的市物联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市发改委、经贸委、外经局、环保局、城管办、数字办等33个市直单位领导组成。1.2建设目标物联网应用基础服务平台实现“物联龙岩”的承上启下作用,对下接入多种行业终端,对上支持多种行业应用,把各种垂直的物联网应用整合成一个扁平的应用网络体系。基于物联网应用基础服务平台进行物联网应用建设,各行业应用在数据和业务层次进行不同程度的融合,全面实现龙岩市物联网应用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处理。1.3建设内容物联网应用基础服务平台具体包括以下建设内容:(1)建设物联网应用基础服务平台(M2M平台),实现软件系统开发与部署。(2)78 实现行业终端的适配接入,对采集到的数据实现报警、转发、存数据库等操作。(1)提供开放的平台和数据结构,为各物联网应用的扩展提供数据。(2)提供详尽的历史记录,及灵活的报表定制工具,易于生成任意格式的报表。(3)提供易于扩展的、分布式平台框架及冗余运行模式,支持大规模、大数据量的应用。(4)提供强大的服务支持能力及通用的M2M业务生成框架,为物联网应用开发提供可视化的集成开发工具,提高二次开发效率。(5)提供强大的用户及权限管理,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6)实现对现有部分行业终端的接入调试、数据处理及监控管理。(7)“数字城管”示范应用。1.1建设原则物联网应用基础服务平台建设遵循以下原则:(1)可靠性。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是系统具有实用性的前提。要求系统具有高稳定性,当系统出现故障和突发事件时,具有保障正常运行的措施。(2)易用性。系统应尽可能的减少系统维护人员的工作量。经过短期培训后,一般工作人员可掌握系统使用方法,这是为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需要考虑的。系统交付使用以后,应该便于各种日常维护工作,能够方便地进行软件的重新配置、系统的智能预警监测、硬件备品备件的更换和软件系统的升级。(3)扩展性。扩展能力是龙岩市物联网应用基础服务平台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作为各物联网行业应用的基础服务平台,平台应具备充分、灵活的适应能力、可扩展能力和自动升级能力,提供可视化的二次开发、配置工具,并充分考虑接口的标准化、协议的标准化。(4)可管理性。系统应具备完整的统计、分析、授权和预警等功能,并提供打印、短信、邮件、视频监控、GPS定位等通用服务。1.2技术标准1.2.1卖方提供的各项软件和系统的特点、性能须完全符合买方指明的标准,并满足或高于买方提出的要求。(1)软件系统的开发需遵循与参考以下的标准规范:建设行业信息化标准等规范化文件78 公安行业信息化标准等规范化文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行业信息化标准等规范化文件环境保护行业信息化标准等规范化文件安防行业标准规范文件建筑智能化、弱电智能化标准规范文件测绘行业空间地理信息标准规范文件《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T212-2005)《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范(试行)》(HJ/T352-2007)《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ISO/PAS18186)《供应链监控用集装箱电子箱封应用技术规范》(GB/T23678-2009)《中国移动M2M终端WMMP协议》OMIX接口规范:OpenM2MInformationExchangeV1.0建设部《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106-2005)建设部《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213-2005)建设部《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CJ/T214-2007)建设部《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CJ/T215-2005)建设部《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绩效评价》(CJ/T292-2008)建设部《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CJ/T293-2008)建设部《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监管案件立案、处置与结案》(CJ/T315-2009)建设部《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设导则(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10114)《1:5001:1000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14804-93)《地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100)《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标准》(CJJ103)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2002]570号)中国电子商会呼叫中心与客户关系管理专业委员会相关标准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对视频监控综合应用平台的相关要求、标准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核心元数据》《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78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10-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22240-2008)《软件工程标准分类法》(GB/T15538-1995)《软件开发规范》(GB/T8566-1995)《软件维护指南》(GB/T14079-1993)《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GB8567-88)《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GB9385-88)《计算机软件测试文件编制指南》(GB9386-88)《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GB/T12505-90)《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GB/T12504-90)《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GB/T12394-93)1.1系统运行平台与软硬件部署环境“物联龙岩”的建设主要依托政务外网的网络资源与平台,实现各种物联网单元、网元的有效互联。M2M平台主要基于政务外网建设,目前,龙岩市正在建设M2M平台暨“数字城管”示范应用的系统软硬件平台,本项目要求与系统软硬件平台相协调一致,系统后台主要在龙岩市政务数据中心的外网单元进行部署。1.1.1系统运行平台1、网络通讯承载平台M2M平台主要基于龙岩市政务外网进行建设,系统平台部署在龙岩市政务数据中心。依托龙岩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与运营商移动通信网的统一的专线接入和短信平台接入,统一的互联网出口等。由各行业应用实现有关的通过移动通信商实现数据通信、终端数据接入的建设和通过现场总线网络接入智能终端的建设。2、运行支撑平台系统运行支撑平台初期先采用龙岩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平台,待“物联龙岩”应用大规模开展后,再构建专门的M2M运行支撑平台。龙岩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基于政务外网来构建运行支撑平台,主要包括服务器系统、存储备份系统、信息安全系统和系统软件等,系统采用在龙岩市行政办公中心政务数据中心机房集中部署的主机存储架构,78 通过实施虚拟化技术来有效减少系统的服务器数量,提升服务器利用率,同时有效地节约能源,大幅度提升资源利用率和数据中心空间利用率,最终实现降低成本、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目标。1.1.1系统软硬件部署环境系统软硬件部署环境(政务数据中心外网单元)说明如下:1、网络系统具有2台数据中心核心交换机和2台服务器交换机。核心交换机单台配置6个以上业务插槽数,整机交换容量≥720Gbps、整机包转发能力≥480Mpps;支持虚拟化,可以将2台核心交换机虚拟化为一台逻辑设备(双机虚拟化网络架构);配置1块主控板、48口千兆电接口和24口千兆SFP光接口板各1块、内置负载均衡模块和冗余电源。服务器交换机单台配置交换容量≥256Gbps,包转发速率≥132Mpps;48个千兆端口,其中4个千兆SFP光电复用端口;支持万兆扩展能力,万兆扩展接口≥4个。2、服务器系统具有6台VmwarevSphere资源池平台服务器和1台Vmware管理服务器。VmwarevSphere资源池平台服务器单台配置4颗八核CPU(2.26GHz),128GB内存,2块146GB/15KrpmSAS硬盘(RAID1),10个1000M网络口,冗余电源,采用机架式服务器。M2M平台主机、“数字城管”示范应用主机从VmwarevSphere资源池平台配置虚拟机使用。Vmware管理服务器配置2颗六核CPU(2.93GHz/L24M缓存),8GB内存,2块300GB/10KrpmSAS硬盘(RAID1),2个1000M网络口,冗余电源,采用机架式服务器。3、存储备份系统具有1台磁盘阵列、1台虚拟磁带库和1套网络备件软件。磁盘阵列采用IPSAN存储系统,配置双控制器,采用64位双核处理器;标配缓存≥4GB,最大缓存≥16GB;支持iSCSI协议,配置容量10TB。虚拟磁带库基于Storage-on-Chip嵌入式芯片实现的虚拟磁带库控制引擎(非PCServer架构),配置2个iSCSIVTL接口,1个320MB/SSCSIVTL接口,1个1GbiSCSI容灾接口;10TB带库容量(5*1TBVTLSATA磁盘),16个磁盘槽位。网络备件软件配置1个Windows环境主模块(含9个服务器客户端),2个Windows环境Oracle数据库备份模块,1个支持10TBVTL许可模块。4、信息安全系统78 具有2台千兆防火墙和1套网络版杀毒软件。千兆防火墙单台配置10G吞吐量,6个1000M电口,2个1000M多模光口,≥250万并发连接,冗余电源,采用机架式。网络版杀毒软件配置15台服务器+150台工作站,管控中心授权数不限。1、系统软件具有7套WindowsServer200864位中文企业版操作系统、24套VMwarevSphere4.0Enterprise虚拟化软件(每个CPU1个访问许可)、1套VMwarevCenterMgmtServer4.0Standard虚拟化管理软件(主控中心许可)、1套WebLogicServer10g企业版应用中间件软件(2个CPU许可)、1套Oracle10g企业版数据库软件(4个CPU许可)、1套ArcInfo专家级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1套ArcGISServer9.3EnterpriseBasicLicense二维空间数据引擎(2个CPU许可)、1套ArcIMSV9.3ServerWebGIS平台软件(2个CPU许可)。1.1基础数据普查与测绘数据采集建库情况龙岩市目前已经完成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础数据普查与测绘数据采集建库项目工作,具体建设内容包括:(1)城市连续可量测实景影像;(2)网格划分;(3)部件与地理编码普查;(4)数据处理与建库;(5)部件图集与手册编制;(6)网格划分图集编制;(7)地形图格式的转制以及卫片的提供和矢量化处理。基础数据普查与测绘数据采集建库项目提交的成果内容为:(1)所有野外调查图、调查表;(2)部件图集与手册制作;(3)网格图册制作;(4)按照质量要求和精度要求提供龙岩市万米单元网格划分、责任网格划分、城市部件普查、地理编码普查、城市实景测量等工作成果,包括纸制和电子文档,电子文档格式应为ArcGISShapefile格式;(5)78 按照技术规范建立部件数据库、地理编码数据库和城市连续可量测实景影像库;(1)工作总结报告;(2)技术总结报告;(3)质量检查验收报告。1.1术语(1)物联龙岩“物联龙岩”主要是通过加强龙岩市物联网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快推进物联网技术融合应用到“陆地港”、“数字城管”、应急指挥、社保卡、居民健康信息系统、GIS、智能公交、环境监控、食品溯源、工业监测、智能家居等领域,并通过应用带动物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物联龙岩”项目的实施,使龙岩市在物联网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深入推动龙岩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和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让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2)物联网“物联网”业界又称“传感网”、“M2M”、“智慧地球”等,已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通俗讲,“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网络。(3)龙岩市物联网应用基础服务平台,简称“M2M平台”。(4)龙岩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简称“数字城管”。(5)电子政务外网是覆盖省—市—县—乡的福建省统一的电子政务专网,政务外网与政务信息网物理隔离,与互联网逻辑隔离。凡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范畴及不需要在政务信息网(政务内网)上部署的业务应用,原则上应纳入政务外网运行。(6)龙岩市政务数据中心位于龙岩市行政办公中心西附楼北楼三层,采用交流供电。具体地址龙岩市龙岩大道1号市行政办公中心。(7)78 一、M2M平台技术规范与要求1.1.1总体技术要求1.1.1总体业务要求目前龙岩市的许多物联网应用业务是垂直管理的,不同业务、不同行业应用、行业用户是单独构件自己的业务。这种垂直的应用网络存在开发、部署、维护成本高,应用融合困难,行业应用自成体系,各终端设备厂家提供的接口不同,不能真正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也不能完全体现物联网的价值。针对物联网应用垂直管理的种种弊端,龙岩市要求通过建设M2M平台,实现对物联网应用提供核心支撑平台和提供终端远程管理、运行监控、告警管理、协议适配、业务数据传输、行业应用接入等综合服务功能,为“物联龙岩”各行业应用系统提供强大、稳定的物联网业务运行支撑环境。1.1.2M2M平台定位要求M2M平台提供物联网各行业应用对接入层、通讯层以及行业应用基础层的通用解决方案,基于M2M平台各行业应用实现自己的业务逻辑处理。M2M平台的定位如下:1、提供统一的终端接入平台通过M2M平台,为所有物联网应用终端提供的统一的数据接入方案。数据接入支持多种通讯设备、通讯协议,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辨识、分发,以及报警分析等预处理。2、提供统一的应用基础运行平台物联网应用软件与传统的应用软件相比,有底层终端数量多、上层行业应用复杂的特点,各种行业终端数量规模往往能达到百万甚至更高级别,要求M2M平台能维护大量共享数据和控制数据,提供物联网应用的统一运行环境,从概念、技术、方法与机制等多个方面无缝集成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历史记录,实现数据的高时效调度与处理,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3、提供统一的安全认证以用户信息、系统权限为核心,集成各业务系统的认证信息,提供一个高度集成且统一的认证平台。4、提供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78 M2M平台提供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通过中间件作为粘合剂连接各种业务相关的异构系统、应用以及数据源,满足重要系统之间无缝共享和交换数据的需要。1、提供统一的门户支撑平台提供一个灵活、规范的信息组织管理平台和全网范围的网络协作环境,实现集成的信息采集、内容管理、信息搜索,能够直接组织各类共享信息和内部业务基础信息,面向不同使用对象,通过门户技术实现个性化服务,实现信息整合应用。2、提供多种业务基础构件为各行业应用业务提供开发辅助工具、快速定制、地理信息服务、权限管理、数据展现及挖掘等多种平台支撑服务。通过这些基础构件,实现系统的松散耦合,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保障快速开发、降低运营维护成本。1.1.1系统性能指标要求根据“物联龙岩”的发展目标,系统今后将接入几十万台的终端和几十个行业应用,因此,M2M平台处理能力要求如下:(1)并发用户:支持300用户并发M2M应用业务请求。(2)系统管理终端数:满足10万个以上终端的监控管理需求。(3)Web页面处理:u系统支持300用户以上在线进行并行网页操作;u在300用户并发情况下,系统内响应时间小于2秒。(4)CPU忙时利用率平均不超过60%。1.1.2系统可靠性要求1、稳定性u要求平台具有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关键设备应采用负荷分担、分布式多处理机结构,主要模块冗余度至少为1+1。u系统各服务器应保证数据实时的一致性、可用性,主备倒用时间<3分钟。u系统故障恢复时间<30分钟。u设备必须支持热插拔功能。u系统应满足7×24小时不间断工作。2、备份和恢复u存储设备应具有极高的可靠性,78 有良好的备份和恢复策略。系统数据和业务数据可联机备份、联机恢复,恢复的数据必须保持其完整性和一致性。u应对系统的配置数据、操作日志进行备份,进行永久保存。u在系统失效的情况下,应可从数据记录中恢复最近的数据。1.1.1软件要求1、整体要求uM2M平台建设必须基于业界开放式标准,包括各种网络协议、硬件接口、数据库接口等,以保证系统的生命力,保护投资,体现良好的扩展性和互操作能力。uM2M平台应提供维护管理和实时监控功能,简化系统的使用和维护。uM2M平台的软硬件平台以及应用软件应采用先进成熟的设备和技术,确保系统的技术先进性,保证投资的有效性和延续性。uM2M平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业务系统,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可扩展性。应用软件能够以多种方式支持系统的扩展,包括业务功能的增加,系统升级以及系统容量和规模的扩大等。2、平台软件M2M平台软件应满足以下要求:u平台软件具备可移植性,能平滑移植到其他主流操作系统和主流硬件平台上。u软件应采用组件化设计,支持各种组件的在线拆卸、在线加载;支持组件间通信流程的灵活控制及业务流程的灵活变更;组件应具有的开放管理接口和服务接口。u平台软件能够实现应用部分与数据库部分在逻辑上的分离,便于对应用部分进行修改,从而方便随时添加新的功能或对原有功能进行改动而不影响数据库。u平台软件能够提供二次开发功能,以适应不断增强的支撑功能和不断拓展的业务空间。应用软件具备可视化的二次开发工具,以及集成开发环境,提高二次开发的效率。u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快速适应新业务的开展,应用软件的设计应采用灵活的结构,采用面向对象、面向服务、中间件等技术。u整个应用软件系统能够连续7×24小时不间断工作。u具有完整的操作权限管理功能和完善的系统安全机制,能够对每个操作员的每次操作有详细的记录,对每次非法操作产生告警。u应能为系统管理员提供多种发现系统故障和非法登录的手段。u提供通用的商业智能组件,如报表、数据抽取及转换、数据挖掘等。78 u提供通用的工作流引擎、电子地图及移动定位、短信、邮件、视频等服务。u采用简洁、直观、友好的图形化界面。u支持中文大字符集等相关国标规定的汉字字符处理,可进行处理、显示和打印。1.1.1平台配置要求M2M平台内置以下的产品与工具:服务总线ESB、ETL工具、搜索引擎、ORM中间件、工作流引擎、报表定制工具、BI引擎(OLAP、Analysis、Query)。1.2总体技术框架1.2.1应用模式基于M2M平台的物联网应用模式如下图所示:图2-1基于M2M平台的物联网应用模式1.2.2M2M平台设计思路终端通过网络把数据上报给M2M平台的服务器集群,再由路由服务器把数据分发给行业应用平台,各行业有各自独立的应用平台。如下图所示:78 图2-2M2M平台设计思路1、终端接入终端通过指定的数据接入服务器IP地址及端口,把数据通过网络链路(如GPRS网络)发送到平台,由数据接入服务器负责接收。每个数据接收服务器可以接收几百到几千的终端数据。终端通讯协议可以为WMMP3.0或其他任意自定义协议。平台通过不同的协议插件来支持。2、数据转发数据接收服务器收到终端传送来的数据后,对终端进行注册,并把数据进行统一数据结构转换,即把数据转换成平台可以处理的数据结构,并由路由网关服务器根据终端唯一的序列号来判断数据要发送到哪个行业平台。一个路由网关可以接入若干个数据接入服务器,但是建议每个路由网关只接收同一个行业平台的终端数据,这样可以把数据路由的系统开销降低到最小。3、行业平台78 行业平台是针对于每个行业的独立平台。终端数据由路由网关转发到行业平台,由行业平台对数据进行逻辑处理并展示给用户查看,分析。当需要对终端下发控制命令时,根据终端在系统中唯一的序列号确认要发送指令的终端,实现远程控制。1、能力提供能力是指平台提供的各种供所有行业平台使用的功能及服务的统称。如:彩信服务、短信服务、邮件服务等。这些服务通过提供标准接口供其他程序使用。上图中的彩、短信服务器及GIS服务器都属于能力范畴。2、统一门户统一门户是对所有行业平台、认证权限、考核评价、经营报表、各种资源及其他平台功能的统一管理门户。1.1.1M2M平台系统架构M2M平台系统架构分为四层:终端层、通讯层、业务和数据处理层、用户层,如下图所示:图2-3平台系统架构1、终端层78 涵盖了各行业所能涉及的所有终端设备,如工控行业的RTU、DTU、PLC、仪器仪表;智能交通的RFID、视频采集摄像头、移动执法终端;城市管理的城管通终端、智能设备数采仪等。所有的终端设备都通过各种有线、无线网络与基础服务平台通讯,上报终端数据并执行平台下发命令。1、通讯层包括了支持无线通讯的多种设备,如无线基站、GGSN、USSDC、短信网关、彩信网关等,同时也包括了Internet、VPN、LAN等。通讯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数据的透明传输,是终端层与基础平台层的沟通桥梁。2、业务和数据处理层包括了物联网应用基础服务平台、物联网各行业应用平台、管理门户等核心数据及业务处理,也包括呼叫中心、GIS地理信息服务、GPS定位功能等支持。3、用户层涵盖了物联网统一管理门户及各行业应用的所有用户。通过门户全局性的查看各种应用的统计数据,各级职能部门登录各自的应用平台进行监督执法,企业及其他用户登后可以查看、监控企业实时数据,公众用户可以网上上报数据、查询公开信息。1.1.1M2M平台技术路线M2M平台的技术路线要求基于XML/J2EE/Portlet/WFMC等开放技术,遵循SOA架构体系,采用统一的基于J2EE的软件平台和全程建模、基于组件分层开发的技术路线,并支持大颗粒构件的复用。遵循构件化、模块化、标准化、可扩展、可复用的技术架构,以满足物联网应用未来的数据扩展和业务发展。1.1.2M2M平台结构M2M平台可为城市管理、交通物流、工业控制、环保节能、安全监控、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集成提供高效、稳定的物联网应用基础运行平台和一系列物联网应用集成业务基础构件,实现物联网应用的集成化监控、管理和服务。M2M平台总体采用多层架构进行设计,包括终端层(感知层)、平台层、应用层等。平台结构建议如下图:78 图2-4M2M平台结构图1、终端层终端层包括所有行业的数据采集、传输终端。2、平台层M2M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要求包括以下的功能组件:(1)物联网应用基础运行平台提供物联网应用的统一运行环境,从概念、技术、方法与机制等多个方面无缝集成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历史记录,实现数据的高时效调度与处理,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2)统一安全身份认证系统以用户信息、系统权限为核心,集成各业务系统的认证信息,提供一个高度集成且统一的认证平台。其结构具有系统健壮、结构灵活、移动办公、安全可靠等特点。(3)统一数据应用集成中心应用集成技术,通过中间件连接各种业务相关的异构系统、应用以及数据源,实现各个系统之间业务协同、无缝共享和交换数据的需要。78 (1)业务基础框架业务基础框架提供数据统一表现形式,包含开发J2EE应用程序所需要的表现层通用元素,如表格、树形结构、表单、菜单、日历、颜色对话框、分页标签等,实现可重用元素统一封装,具有一整套开发面向B/S结构的J2EE表现层界面库。(2)门户支撑平台提供一个灵活、规范的信息组织管理平台和全网范围的网络协作环境,实现集成的信息采集、内容管理、信息搜索,能够直接组织各类共享信息和内部业务基础信息,面向不同使用对象,通过门户技术实现个性化服务,从而实现信息整合应用。(3)开发工具通过结合应用基础运行平台,提供综合JAVA开发工具(Studio),内置可视化和自动化的Portlet开发、工作流建模、界面及表单设计、业务逻辑定义、数据建模和报表定制及发布部署等实用功能,提供完善的向导、视图、编辑器和调试环境。能屏蔽技术复杂性,帮助用户降低开发难度,全面支持业务基础构件及应用构件的高效开发,支持普通Web应用及J2EE企业级应用系统的快速开发。(4)工作流和规则引擎工作流完成参与者对文件、信息或任务按照规程采取行动,并令其在参与者之间传递。规则引擎实现把当前提交给引擎的Java数据对象与加载在引擎中的业务规则进行测试和比对,激活那些符合当前数据状态下的业务规则,根据业务规则中声明的执行逻辑,触发应用程序中对应的操作。(5)业务流程管理基于应用集成技术和Web服务技术,独立于具体应用之外,提供流程设计、重组、部署、管理、监控、审计、优化的环境,为不断的、跨部门的流程重组和流程优化提供技术基础和平台,实现跨部门的业务协作和流程协同应用。(6)内容管理针对各行业平台内部与外部的信息管理、信息发布和网站维护,提供基于Web交互模式的内容管理和发布的系统,简化所录内容复杂的布局排版的需求,在线实现动态的对网站进行维护、管理的工作。(7)辅助决策工具通过联机分析(OLAP)、专业分析(Analysis)和网络数据查询检索(Query)系统78 等各种辅助决策工具,实现数据分析与共享系统,从中提炼知识,为决策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持。(1)信息交流中心提供各种实时和非实时的通信支持,包括计算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主要是移动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2)数据维护包括系统级和业务级的数据维护,系统级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元管理及数据库的监控与维护;业务级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清理、数据检查与调整。(3)智能检索支持千万级数据的索引检索服务,支持本地联机检索和远程网络检索两种检索方式,可进行精确检索、模糊检索、全文检索、对各检索项实行任意联合组配检索;可实现多级检索,逐级细化检索条件,直至命中满意的检索结果;能够对检索结果排序。提供中英文全文检索功能,中文按词进行全文检索,具有智能词库机制。对图片可按分类号、作者、时间、地点、图片文字说明等项检索,其中文字说明项可实现中文按词全文检索。支持逻辑库功能,支持跨库检索。支持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的系统链接。1、应用层应用层是面向对象的系统功能模块,根据不同的业务划分和使用群体,形成模块化的体系结构,便于业务的管理和功能的扩充。1.1.1M2M平台功能结构M2M平台的功能结构建议如下页图所示。1、数据通讯模块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终端控制等功能。所有的终端设备发到平台的数据都由数据通讯模块接收并预处理,是平台与终端设备交互的桥梁。数据通讯模块支持各种终端设备的通讯协议及动态配置加载、卸载终端设备到系统。2、报警处理模块报警主要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终端设备直接发上来的报警事件,另一种是根据用户需要配置到系统中的报警规则产生的报警,报警规则是根据需求预先设定好的。当终端传上来的实时数据触发报警规则时,应该实时产生报警,并在用户界面给予显示,报警的延时时间应小于5秒。78 图2-5M2M平台功能结构图1、策略联动当系统产生了报警或其他事件时,可以在此模块中设置需要控制联动的设备或人员。不同的设备通过M2M平台粘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供自动、及时、准确的服务。2、脚本服务实现动态灵活的设置系统操作或向终端设备发送控制指令。脚本语法需至少支持JavaScript语法。在脚本中还应该提供各种系统变量,以满足各种脚本需求。3、日程管理日程管理为系统提供各种有规律的定时操作,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管理水平。4、数据备份数据定时压缩备份降低硬盘的使用容量,并可在需要时对备份的数据进行无损还原。5、双机备份提供双机热备功能,当主站系统出现问题时,从站系统可以接管工作,最大程度保证平台的稳定运行。78 1、权限管理对系统的权限资源、用户、角色、角色组进行管理,除了系统管理员外不同的区域有自己的管理员,可以对所在区域以及下属区域进行权限、用户和角色的划分。2、日志管理具有完善的日志功能,包括操作日志、系统运行日志,能够记录系统异常情况及其他安全事件。3、报表功能支持两种类别平台报表:一种是专门针对各业务的单独的报表系统,只能由业务的所属合作伙伴或管理员查询,关注的是本业务的运营情况;另一种是把所有业务统一抽取的平台运营分析报表,此种报表对平台所有业务进行运营分析,可以使管理者对平台的运营状况有总体的认识和了解,为决策提供数据依据。1.1应用基础运行平台1.1.1总体要求物联网应用软件与传统的应用软件比有底层终端数量多、上层行业应用复杂的特点,要求M2M平台要维护大量共享数据和控制数据;同时物联网应用活动(任务或事务)有着很强的时间性。因此物联网应用对数据库和实时处理两者的功能及特性均有要求,既需要数据库来支持大量数据的共享,维护其数据的一致性,又需要实时处理来支持其事务(任务)与数据的定时限制。应用基础运行平台作为M2M平台的数据处理核心和各种构件的运行环境,基于OSGi服务平台(ServicePlatform)设计、实现。其技术要求如下:(1)管理内存中的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涉及到配置信息、实时数据、缓存数据,这些数据会随着采集到的数据变化而变化,还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磁盘数据进行交互。(2)实现完成数据流转、事件和触发器管理的系统进程。包括:u数据操作:包括对数据库的操作(数据的插入、删除、修改和查询等),优化查询,对数据库的控制(完整性、安全性控制)。u触发器管理:包括探测事件,对事件的处理以及发布,对条件的监视,被触发活动的执行。u事件管理:包括各种事件操作(开始、中止、挂起、恢复、结束等),以及实时的优先级分派,实时调度算法、实时并发控制策略。(3)实现历史数据处理。不仅包括保存所有历史数据,还应具78 有数据的压缩、备份等。(1)实时数据处理中的数据紧缩与动态存放。数据处理的紧缩是将精度要求不高的数据保存为尽可能占空间少的类型,如整形、二进制类型。动态存放是指在不改变数据的采集间隔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策略,采取不同的数据保存方式,如定时保存或变化时保存,并能通过实时数据库相应的辅助功能,使得在调用这一时间段的数据时,将他们精确的还原出来。(2)基本数据合理存放。基本数据划分成互相关联、同时又具有独立性的若干个存放数据的表,将表有机结合,再建立与之关联的存储、查询。(3)合理建表,提高查询与存储速度。在历史记录规模比较大时,应制定策略,分表保存,并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备份到其它数据载体,以提高系统效率。(4)开放性好,提供与其它系统数据交换机制。通过“统一数据应用集成中心(以下简称‘DI’)”对外提供各种数据,各个业务子系统或其它异构系统均从“统一数据应用集成中心”获取实时、历史数据。1.1.1功能要求应用基础运行平台在功能要求上可划分为通讯、变量、界面、报警、策略、脚本、热备等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又细化为接口、实现、对象等几个逻辑单元,每个逻辑单元都实现为OSGi的Bundle。OSGi服务平台统一管理这些Bundle的生命周期(如安装、卸载、启动、停止)、服务的注册与引用。有关功能模块要求如下:1.1.1.1数据通讯模块所有的终端设备发到平台的数据都由数据通讯模块接收并预处理,数据通讯模块完成实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终端控制等业务目标,实现数据接入适配、统一数据结构、数据处理等功能。必须对不同数据格式、连接方式的终端提供相应的接入适配器,包括通过RS485、总线网络(如PROFIBus、LonWorks、FoundationFieldBus、CANBus等)、电话、宽带、光纤等有线网络介质和无线电台、GSM、GPRS/CDMA、3G、卫星通讯等无线网络介质传输的数据,进行汇总和接入适配。支持多种终端设备的通讯协议,包括工业控制领域中的OPC、ModBus、RS232/485协议,环境保护行业国标HJ/T212-2005,中国移动M2M终端WMMP协议等。支持对不同协议所定义的不同的数据结构进行统一数据结构处理。在实现接入适配,接收到终端的实时数据后,转换成统一数据结构,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包括:78 (1)更新至内存实时数据,供其它模块或DI调用。(2)如果需要保存历史数据,则放入历史数据缓存区,由历史数据线程保存。(3)触发数据的限值报警、规则报警、联动策略等规则。统一数据结构能够给后续的数据处理及行业应用提供格式统一的基础数据,使数据与业务都更加清晰。1.1.1.1报警处理模块报警处理模块实现对测量值的范围、变化速度的预警,包括限值报警、变化率报警、偏差报警、异常报警等,以及通过对测量值进行数学运算(报警公式),然后对运算结果进行报警检查而产生。支持自动记录报警信息、报警确认信息、报警恢复(报警消除)等信息,按照重要程度可分为多个优先级,如低级、高级、紧急。报警发生时系统可以通过弹出报警窗口、发出声响、发送短信、电子邮件或打印报警信息等多种方式通知用户,用户可以自由设定报警通知方式。报警处理模块支持在终端设备侧直接产生的、通过网络上报的报警,并根据用户预设的联动策略方式进行相应操作。支持报警确认和复位,用不同颜色标示报警状态,包括:u未确认、未复位;u已确认、未复位的报警;u未确认、已复位的报警;u已确认、已复位的报警。用户可通过B/S或C/S两种客户端根据预定权限设置进行报警信息的查询、操作、跟踪。M2M平台会记录所有报警信息,以备用户查询、生成报表。1.1.1.2联动策略模块联动策略模块支持的主要功能要求包括(1)可配置策略模块启动时要执行的脚本;(2)可配置可循环执行的脚本,循环时间可以设定;(3)可配置策略模块停止时要执行的脚本;(4)可配置日程表设置的日程所要执行的脚本;(5)可配置当产生报警事件时要执行的脚本;(6)可配置某项的值改变时所要执行的脚本。当脚本设置的监控项发生改变时,系统自动刷新。78 联动策略模块至少支撑以下策略模式:(1)启动执行:当策略模块启动的时候执行,仅一次。(2)循环执行:按设定的时间间隔执行。(3)退出执行:当策略模块退出的时候执行,仅一次。(4)周期执行:当日程表被触发时执行。(5)事件执行:当产生报警事件时执行。(6)值改变执行:根据脚本中包含的项ID,判断当该项的值发生改变时执行。1.1.1.1脚本服务M2M平台应内置编程语言引擎,即提供脚本服务,让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编写自己的逻辑和控制流程。M2M平台脚本引擎支持JavaScript等多种语法脚本的执行,提供可视化的集成脚本编辑工具、语法校验与提示、脚本在线运行功能。同时,还需提供系统变量、内部服务等常用方法的可视化调用。1.1.1.2日程管理日程管理支持为系统提供各种有规律的定时操作,实现作业的定时自动调度,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管理水平。包括三个方面:时间管理、任务管理、以及两者的结合,采用Quartz引擎实现定时执行任务。(1)时间管理:支持设置时间表,以日历表和列表的形式分别展现。日程分为简单日程和复杂日程,复杂日程又分为仅当日、每日、每周、每月、每年。(2)任务管理:提供开放的任务接口,实现各种不同任务的自定义,包括脚本任务、数据抽取任务等。(3)时间与任务管理两者的结合:在联动策略中的“定时执行策略”,用Quartz引擎实现时间表与任务的关联,与脚本联合使用,根据日程表执行预设的脚本;与ETL任务联合使用,实现数据的自动、定时抽取与转换。1.1.1.3历史数据存储与备份应用基础运行平台支持历史数据的快速保存和检索,按照一定的条件把数据保存到历史库中,用户需要时可随时从历史数据库中访问历史数据。应用基础运行平台支持每一个历史数据记录上都有一个时间戳,记录历史数据的采样时间。支持按照用户指定的采样条件进行采样,如果采样的条件满足,就将采样数据加上时间戳,记入历史库。78 应用基础运行平台支持在内存中开辟历史数据缓冲区,加快历史数据的存取速度,并实现有效管理,防止数据丢失。数据备份模块支持将历史数据压缩成一个文本文件并保存,然后在数据库中删除记录,释放数据库数据空间,保证系统长时间运行;并可在需要时对备份的数据进行无损还原。1.1.1.1日志管理对系统的每一步操作都做日志记,日志管理内容有:哪个操作员、对哪个模块进行了什么操作,以及对一些重要的表的操作前、操作后变化的记录。包括操作日志、系统日志管理功能,同时提供日志查询功能和按用户要求对日志进行查询。1、操作日志提供公共的API接口来实现日志的记录和查询功能,操作日志内容包括:(1)记录操作类型、对象、动作时间、结果、用户信息等各业务要素;(2)提供操作日志的查询、统计、打印功能,支持以各业务要素作为查询条件、分类条件、排序条件和统计维度;(3)对操作日志的查询、统计、打印等操作提供严格的访问控制;(4)操作日志的统计报表可作为操作人员工作情况的考核依据和领导决策的依据;(5)操作人员可以检查与自己相关的操作日志,并可以由操作人员的上级或系统管理员进行核查。2、系统日志对系统日志分等级处理,支持动态的调整需要记录的等级,具体内容包括:(1)DEBUG级别:详细的记录程序的调试信息。(2)INFO级别:详细的记录系统启动时的信息以及一些重要属性的加载信息。(3)ERROR级别:详细的描述程序的出错信息和程序中捕获到的违例信息。1.1.1.2双机备份应用基础运行平台支持采用热备(主从)、互备、双工(并行)等不同的工作方式。1.2统一安全身份认证系统1.2.1总体要求统一安全身份认证系统实现78 以用户信息、系统权限为核心,集成各业务系统的认证信息,为各行业应用提供一个高度集成且统一的认证平台。统一安全身份认证系统的技术要求如下:(1)系统健壮:通过复制与备份机制,确保系统数据安全可靠;(2)结构灵活:易于扩展;(3)移动办公:远程联机,支持远程集中式业务处理;(4)安全可靠: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确保数据安全。1.1.1功能要求1.1.1.1身份认证支持CA身份认证技术和用户名/密码认证方式,用户名/密码认证方式支持建立SSL安全认证机制。通过CA认证机制,支持用户和系统间之间的双向认证体系。提供各种应用服务的安全性配置服务来保障应用系统的安全。1.1.1.2权限管理提供统一的用户权限管理和用户认证与授权机制,形成各个应用子系统的用户权限统一管理机制,完全支持单点登录功能。卖方应提出完整的用户权限管理模型、岗责权限体系。1、权限模型权限模型包括用户功能权限、用户权限的数据范围。由平台实现用户功能权限的统一控制,即检查用户是否拥有执行某项功能的权限;在每个功能的实现中来控制用户权限的数据范围,即一个用户允许操作到的数据的范围。通过用户、角色、权限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支持将一个用户与系统中的菜单或操作联系在一起,为每一个用户分配不同的功能,以控制系统的功能权限。支持用户与数据权限的关系是多对多的关系。2、岗责体系(1)通过岗位数据权限的定义,实现用户不能操作其岗位权限以外的数据。(2)引入角色,简化权限维护的工作,在系统中统一设置一套角色,以授予不同的岗位。通过角色、岗位的引入,减轻系统上线时权限分配的工作量。(3)当人员岗位调整时,通过岗位调整可以方便解决调整后岗位的授权工作。(4)可通过组织机构、职能树、职能、系统用户等对象实现多维权限模型。78 1.1统一数据应用集成中心1.1.1总体要求统一数据应用集成中心即数据交换平台采用基于元数据、统一的XML交换协议标准,支持SOAP规范。一般包括数据交换中心、数据交换代理两部分。各个应用系统通过数据交换代理参与数据交换,所有数据交换代理在逻辑上是对等的;数据交换中心基于ESB提供的事件发现服务、消息路由服务、消息日志等服务实现,负责交换代理之间消息的传递。系统架构实现如下图:图2-6数据交换平台架构数据交换代理用来直接服务于数据交换参与者,应具有以下功能:(1)向数据交换中心发出数据请求。(2)接收数据交换中心发出的数据请求。(3)提供手工录入数据的接口。(4)提供数据映射服务,实现不同数据源之间的数据转化。数据交换中心基于企业服务总线(ESB),负责关联服务提供者与服务消费者。78 1.1.1功能要求1.1.1.1数据交换中心1、元数据管理数据交换中心负责维护和管理元数据,主要包括元数据的增、删、查、改操作,元数据的发布,以及元数据版本管理。2、服务管理实现服务注册、服务查询、服务更新和注销功能。3、权限管理(1)用户管理:用户必须通过数据交换代理进行注册才能参与到数据交换平台。(2)权限管理:普通用户的权限体现在服务的查询、服务的调用等方面,对于管理员则还体现在用户信息查询、日志查看等方面。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实现权限的管理。4、日志记录所有消息往来的各种概要信息,包括消息描述、消息的发送者、消息发送时间、以及消息的接受者、消息接收的时间等,实现对消息的跟踪、审计,提供丰富的日志查看功能。5、性能查看提供性能查看功能,主要关注的是数据交换中心的并发数以及数据流量。1.1.1.2数据交换客户端1、消息管理支持发布/订阅消息、未处理(无需人工干预)和已处理消息等消息管理功能。2、映射管理支持各种数据适配器,包括各种关系数据库适配器、平面文件(如Excel、XML、CSV)适配器、XML适配器等,实现将各种数据源的各种格式的数据适配成符合元数据标准的数据(用XML描述)。适配器能够通过图形界面简单而又灵活地配置,包括配置异构数据源与标准元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轻松实现异构数据源和标准元数据之间的相互转化。3、日志管理用户可以查看自己数据交换的日志。78 1、用户信息管理用户通过交换代理在数据交换中心注册。用户可以修改自己信息。2、系统管理主要负责设置交换代理所属的数据交换中心,以及设置数据交换代理的更新服务器,实现自动版本升级,减轻代理端的维护和升级压力。1.1.1技术要求1.1.1.1服务总线提供服务总线(ESB)基础软件构件,实现通信、互连、转换、可移植性和安全性标准接口,支持流行的集成规范,包括JCA、JMS、Web服务、Corba、RMI、COM/DCOM等,如下图所示:图2-7ESB服务总线构件ESB可容易地实现新建平台与原有应用系统之间的应用集成,通过良好的结构设计,实现系统的松耦合体系结构,以确保系统具有良好的进化兼容性。针对不同的应用系统提供相应的适配器接口,实现通过统一的接入界面接入系统。1.1.1.2数据交换中心1、元数据管理78 基于微软InfoPath构建XML表单服务器,提供简单快捷高效的XML定义和轻松维护。1、消息管理基于消息中间件,完成消息队列、消息路由、消息日志、消息持久化等功能:2、数据交换中心的互联支持不同数据域通过域连接总线进行互联互通。1.1.1.1数据交换客户端1、客户端管理器采用基于Eclipse架构的富客户端技术,客户端基于插件的模式开发,可以轻易增删插件;提供自动更新的功能,方便客户端的维护和升级。客户端管理器提供:(1)负责代理的消息发送、接收,只与数据交换中心通信;(2)提供消息日志,供用户审核、跟踪、查询;(3)可插拔的加密/解密:可以使用各种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4)可插拔的数据压缩/解压:为了提高传输效率提供可插拔的压缩功能;(5)数据验证:数据必须满足元数据所定义的逻辑关系;(6)能对传输的过程进行全程监控,提供审计、会话管理、传输优先级设定。2、JMS消息收发基于消息中间件,建议采用开源的JORAM消息中间件,在系统中可以使用任意实现JMS标准的消息提供者。3、数据包分拆/组合支持大数据包的分拆传输与组包,包丢失重传。4、数据压缩/解压支持对传输数据包进行压缩/解压功能。5、数据加密/解密支持对传输数据包进行加密/解密功能。6、数据适配器采用基于XML的数据适配器,支持78 多种数据源之间的数据转化。数据交换平台的中间数据统一为符合元数据规范的XML数据文件。适配器的配置是简单的可视化配置,无需编程。主要的数据适配器包括有:(1)XML适配器:数据源是XML,可以配置数据源XML与元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两者可以自由相互转化。(2)DB适配器:数据源是各种关系数据库,可以定义数据表与元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自动实现两者之间的全面转化。DB适配器适用于Oracle、DB2、SQLServer、Sybase、MySQL等各种主流关系数据库。(3)文件适配器:用于各种文件与元数据之间的适配,包括Access、mdb文件、Excel文件等。1.1.1.1数据集成支持批量完成数据抽取(Extract)、转换(Transformation)、装载(Loading)等任务,满足对种类繁多的异构数据库进行整合的需求,同时可以通过增量方式进行数据的后期更新。数据集成的技术实现要求如下:1、任务配置支持定制任务执行所需要的功能节点,以及对功能节点的执行流程进行设定,并把定制好的任务由调度或手动交给数据转换引擎解释处理。根据用户读取任务、项目列表来构造客户端树型列表,支持发布功能,以及采用B/S界面控制任务执行或配置调度由调度执行。2、任务列表列出发布到服务端的项目、任务列表,便于随时手工点击执行某个任务,执行完会有成功或失败的提示。3、调度维护实现添加、修改和删除调度操作,调度主要是配置执行某些已配置好的项目,确定其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间隔模式一些参数信息。4、调度控制列出配置好的调度列表,控制每个调度的运行或是停止操作。5、任务监控通过指定日期区间,查看或删除任务执行情况的运行信息,显示的内容包括:项目名称、任务名称、执行时间和执行结构等信息。6、日志查看78 查看选定日期执行任务的具体节点情况,描述任务内每个节点的执行时间、错误信息等。1.1应用集成业务基础构件1.1.1总体要求M2M平台应提供一系列高度模块化、构件化和标准化的完整的应用集成业务基础构件,其关键构件至少包括:业务基础框架(FrameWork)、门户平台(Portal)、开发工具(Studio)、内容管理系统(CMS)、工作流系统(Workflow)、商业智能构件(BI)、服务总线(ESB)、统一GIS构件等模块,功能覆盖整个应用集成领域,各系统模块可独立和组合使用。应用集成业务基础构件可为各行业应用业务提供开发辅助工具、快速定制、地理信息服务、权限管理、数据展现及挖掘等多种平台支撑服务。基于各个基础构件,可实现松耦合,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满足平台的快速开发与降低运营维护成本。1.1.2技术与功能要求1.1.2.1业务基础框架(Framework)(1)业务基础框架提供数据统一表现形式,包含开发J2EE应用程序所需要的表现层通用元素,如表格、树形结构、表单、菜单、日历、颜色对话框、分页标签等,实现可重用元素统一封装,具有一整套开发面向B/S结构的J2EE表现层界面库,包括数据表格控件、树形结构控件、菜单控件、表单控件等。(2)业务基础框架采用瘦客户端技术,客户端只需要有一个标准的浏览器就可以使用,业务基础框架在服务器端能够自动生成界面需要的HTML代码和JavaScript代码。(3)业务基础框架的开发是基于控件、属性和事件的,开发人员不需要了解HTML和JSP的细节。(4)业务基础框架需提供功能完善的模板功能,所有重复性的布局都可以使用模板来定制,实现数据与显示的分离,布局和显示元素的分离。业务基础框架(Framework)应是基于J2EEMVC架构的构件,技术要求如下图:78 图2-8业务基础框架(Framework)1.1.1.1门户支撑平台(Portal)基于门户支撑平台(Portal)提供一个基于Web的综合门户系统,能向分布各处的用户提供定制业务应用模块的功能,帮助用户管理、组织和查询与组织机构相关的信息。门户支撑平台功能要求如下:(1)一站式访问方式:用户可直接方便调用、访问原系统分散于各独立门户系统下的功能模块、数据单元和应用资源。(2)数据层抽取整合:可直接从原分散资源系统中按用户需要分类抽取所需源数据,自动处理所有相关信息关系数据。(3)个性化用户界面:能针对每一个用户的特定的信息需要,定制出完全个性化的用户界面,直接阅读,处理个性化的信息内容。(4)多应用无缝集成:能够将已建的各独立的异构分散的应用系统在不破坏原系统的情况下,集成为共享级、提升级的统一应用系统。78 (1)高度的可扩展性:能适应人员和部门的调整变化,满足业务调整和扩展的要求。(2)安全可靠的保障:通过安全机制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及完整性,保障业务的正常运转。门户支撑平台技术要求如下图:图2-9门户支撑平台(Portal)1.1.1.1开发工具(Studio)开发人员使用开发工具(Studio)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开发步骤,无须再借助和利用别的开发工具。开发工具(Studio)提供向导、视图和编辑器等工具供开发人员在开发过程中可视化地开发、调试各种构件,并提供调试及团队开发功能。开发工具(Studio)需要内置Framework、JBOSS服务等,使单独安装集成开发环境就可以完成构件的开发和调试。开发工具(Studio)功能要求如下:(1)Portlet开发功能插件:自动生成Portlet工程和代码,通过向导和模板来输入必要的参数,能够自动构建Portlet工程目录结构、自动生成Portlet、JSP和HTML等文件所需的代码,并能自动编写部署文件及编译、打包、部署Portlet工程。提供Struts程序向Portal自动迁移的功能。(2)工作流建模功能插件:78 能够可视化、图形化地创建与编辑工作流程,并提供流程描述文件合法性检测,自动生成描述文件等功能。(1)界面及表单设计功能插件:提供图形化的网页页面和HTML页面编辑功能,提供多组工具栏,使开发人员通过鼠标拖拽操作及部分属性定制工作即可完成表现层的全部编程工作。为用户提供Framework业务基础框架自带的多个控件的工具箱,能够在工作台上以图形化的方式显示这些控件,以拖拽的方式对控件进行布局,以属性框的方式对控件进行设置。(2)业务逻辑定义功能插件:提供M2M平台开发的运行、调试环境,提供Web开发的页面值对象的支持和自动生成业务Framework基础框架业务逻辑代码功能,开发人员只需在生成的代码框架中编写少量的业务逻辑代码就可完成业务应用,从而能快速搭建各行业的业务组件。(3)数据建模功能插件:提供业务数据建模功能,通过图形化的面向对象的操作方式,创建业务数据模型,并自动生成Hibernate持久化类、映射文件和物理数据库建库、建表和建字段的DDL脚本。(4)报表定制功能插件:提供可视化、图形化的定制、设计和开发报表功能,能使用户无需过多的代码编写就可快速地完成报表的定义、设计、浏览、打印与输出。(5)发布部署功能插件:提供对所创建的应用程序和工程自动打包,发布和部署功能,以友好的界面方式完成ant脚本的配置和编写。开发工具(Studio)技术要求如下图:图2-10开发工具(Studio)开发工具(Studio)能与业务基础框架、门户支撑平台、内容管理系统、78 工作流系统和BI商业智能组件实现相辅相成,快速定制开发这些构件所需要的代码与组件。开发工具(Studio)提供对M2M平台业务基础构件的整个构件生命周期的维护,集构件生成、组装、维护、部署、管理、发布等功能于一体,并通过构件的可视化组装、调试,实现以搭积木的方法快速高效地搭建各行业应用。1.1.1.1工作流和规则引擎(Workflow)1、工作流工作流(Workflow)管理系统应与应用基础运行平台无缝集成,在大并发用户量、大数据量的企业级应用环境下高效、稳定运行。工作流系统技术要求如下图:图2-11工作流管理系统工作流可通过开发环境快速构建业务流程以及业务处理表单;依托引擎实现流程流转;采用基于Web的缺省客户端和管理监控工具完成对流程的调整、监控与审计。工作流实现主要功能要求包括可视化构件构件开发、强大的流程流转能力、流程整合能力、直观的流程监控功能和丰富的二次开发接口等,具体如下:(1)可视化构件开发:工作流开发环境(WorkflowIDE)与开发工具(Studio)无缝集成,秉承开发工具(Studio)拖拉式的业务逻辑构件、展现逻辑构件、数据逻辑构件的开发与调试等构件化开发特色,并具有以下特点:78 u灵活的活动参与者设置;u任务分配策略的灵活性;u自由流支持;u多种事件支持;u严密的安全机制;u支持多种活动启动与结束方式;u支持活动回退以及业务补偿;u活动处理时限支持;u与基础构件紧密结合;u无需编写任何代码即可快仿真速调试业务流程;u支持动态路由;u支持子流程;u支持业务流程的版本控制;u支持与应用紧密结合的业务流程自动部署。(1)具有强大的流程流转能力:支持串行(Sequence)、自循环、并行(Parallel)、分支、子流程等复杂的流程流转。(2)具有强大的流程整合能力。(3)直观的流程监控功能:采用图形化的实时监控。(4)丰富的二次开发接口:提供工作流构件库,包括工作流的定义构件库、工作流管理和监控构件库、工作流客户端构件库、工作流标签库、工作流可视化页面控件等。通过这工作流构件库和开发工具(Studio)的工作流开发环境,可以快速开发出高效的工作流应用系统。1、规则引擎提供Java规则引擎和一系列规则集(规则库),实现对提交给引擎的Java数据对象与加载在引擎中的业务规则进行测试和比对,激活那些符合当前数据状态下的业务规则,根据业务规则中声明的执行逻辑,触发应用程序中对应的操作。支持“动态”的规则执行链,形成规则的推理机制。这种规则的“链式”反应完全由工作区中的数据驱动。规则引擎既可以管理应用层的业务逻辑又可以使表示层的页面流程可订制。1.1.1.1业务流程管理(BPM)78 业务流程管理基于应用集成技术和Web服务技术,独立于具体应用之外,提供流程设计、重组、部署、管理、监控、审计、优化的环境,为跨部门的流程重组和流程优化提供技术基础和平台。流程管理系统应提供一系列工具来设计、修改、部署、监控与管理业务流程及各流程节点对应的服务。流程管理系统技术要求如下图:图2-12流程管理(BPM)体系结构流程管理系统主要功能要求包括流程建模、流程模拟、流程运行环境、流程仓库、流程部署、流程管理和监控、流程审计和流程分析与优化等,具体如下:(1)流程建模:提供流程建模和设计工具,对业务流程规则与过程进行定义。(2)流程模拟:通过流程仿真运行环境,对设计完成的业务流程模拟运行。(3)流程运行环境:为流程的运行提供虚拟机、状态存储、流程数据存储、服务的调度、任务的分配等核心服务。流程运行环境提供基于Web服务的外部调用接口,实现对流程定义、流程状态、流程数据、系统管理的查询、更改和监控,支持跨平台和Web服务技术。(4)流程仓库:提供流程定义的发布、更改、删除和版本控制,以及相关服务的注册、索引、查询、更改和删除等。提供外部应用服务接口的定义和调用。(5)流程部署:提供流程发布工具,将设计好的流程发布到流程仓库中,供流程运行环境使用。(6)流程管理和监控:实现流程调整、系统性能监控、系统异常处理等功能。(7)流程审计:对流程实例的创建、资源的应用、执行的日期、执行的人员、流程的结果等进行审计。78 (1)流程分析与优化:提供流程的统计报表,分析流程运行中的数据(如资源的利用率、成本、时间等),对流程中影响性能的节点进行优化。提供与不同分析工具的接口。1.1.1.1内容管理(CMS)内容管理系统功能要求如下:(1)网络信息自动监控采集、分类管理。(2)多站点创建、管理。(3)简单方便的模板定制,可视化标签技术。(4)功能强大的信息加工处理系统、全文检索功能:支持Excel表格、图片、Flash资源、音视频文件、一文多附件的插入,图文混排、Word的粘贴,批量信息的导入导出、信息内容对链接知识库的替换,信息Word和PDF格式的输出和分页管理,信息内容的评论和管理,支持编辑、校对、审核、发布的工作流。(5)灵活的信息发布方式:支持信息的动态与静态页面发布,支持全部发布和变化增量发布。(6)用户权限与网站安全的控制:多用户组、多层次、分级的权限控制,网站内容浏览、下载等操作的控制,支持数据库的配置、在线备份、恢复和日常管理。(7)用户的互动交流:可以实现对外的信息互动交流,如网上投票、网上评论,网上调查、信息反馈等。(8)丰富的接口和组件:提供在线投标、全文检索、邮件接口、统计分析等。(9)开放式体系框架:采用可扩展的框架设计,支持新开发功能的挂接和集成能力,能整合已经运行的系统,如OA、CRM、MIS等系统集成在一起,提供统一的访问入口。1.1.1.2辅助决策工具(BI)1、OLAP(联机分析)联机分析应提供多维分析引擎和前端展现工具,多维分析引擎管理多维数据模型(Cube)以及根据多维模型构造的多维数据立方体,提供旋转、切片、钻取等分析操作。前端展现工具实现将查询分析结果以动态分析报表、图形等方式展现。联机分析(OLAP)技术要求如下图:78 图2-13联机分析(OLAP)1、Analysis(专业分析)Analysis(专业分析)应以组件方式提供对联机分析(OLAP)在分析功能方面进行增强和补充,并有二次开发接口,其数据分析模型库应提供排行分析、分组分析、二八分析、聚类分析、预测分析等五种常用分析模型,通过二次开发,可以实现更加复杂的分析模型,如:计量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等。Analysis(专业分析)技术功能要求如下图:78 图2-14专业分析(Analysis)1、网络数据查询检索(Query)网络数据查询检索(Query)功能要求如下:(1)数据源配置:系统通过管理界面可以轻松完成数据源的配置,即可进行数据库、数据仓库的本地、远程连接,以便为查询服务。(2)设置查询条件,按照设计格式生成查询定制报表:支持以可视化的SQL语句生成方式,提供全面的查询功能。通过不同查询功能的搭配使用,可以生成复杂的多维汇总统计表。主要查询功能要求如下:u设置查询表;u选择查询字段:即形成Select语句;u设置查询条件:即形成Where语句;u设置排序:即形成OrderBy语句;u分组统计:即形成GroupBy语句;u设置表间关联:即形成InnerJoint语句;u查询结果定义计算字段;u超级链接设置;u图形展示。(3)定制查询报表的发布与管理:系统管理员可以对定制的查询报表进行保存和发布,也可以对已经发布的查询定制报表进行撤消发布操作或者删除该查询报表等。(4)查询结果丰富的前端展现。78 1.1.1.1信息交流中心提供各种实时和非实时的通信支持,包括计算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主要是移动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信息交流中心基于XML进行即时通信。信息交流中心技术要求如下图:图2-15信息交流中心层次结构信息交流中心功能要求如下:(1)即时通信:实现即时消息的传输;(2)文件传输:实现文件传输;(3)办公应用组件群:包括日历功能、工作计划、定时提醒、备忘录、通信录、广播通知等功能;(4)手机短信中心:实现手机短信的双向传送;(5)GPRS中心:实现手机应用程序与计算机的通信;(6)Email通讯:实现电子邮件功能。1.1.1.2数据维护提供系统级和业务级的数据维护,功能要求如下:1、系统级数据维护(1)数据元管理:实现对数据元的管理,包括建立、变更、版本控制等。(2)数据库监控与维护:提供对关键数据库状态的分析监控功能,利用多种发布渠道在事件发生时及时向系统管理员发出警告信息。78 1、业务级数据维护(1)数据清理:可快速清理无用的业务信息与垃圾数据。(2)数据检查与调整:根据系统定义的错误排查策略或依据用户指定的条件范围检索出发生错误的数据,并使用户在此范围内对数据进行相应的调整。用户调整的数据范围和内容必须在应用系统允许的规则范围内,这一约束应通过应用级配置实现,以保障数据调整的合法性和正确性。1.1.1.1智能检索平台应集成开源的搜索引擎来提供检索服务,平台并支持第三方智能搜索引擎产品,如TRS搜索引擎系统与Oracle数据库协同工作,实现千万海量级的智能检索功能1.2平台接口设计1、与行业终端的接口M2M平台与行业终端接口应尽量统一,有助于标准体系的形成。如果已有标准的行业,应支持现有标准。支持的行业终端应包括:城管通终端、环保监控终端等。支持的协议应包括:工业控制领域中的OPC、MODBUS、RS232/485协议,环境保护行业国标HJ/T212-2005,中国移动M2M终端WMMP协议等。M2M平台应实现统一管理终端,实现终端登录会话,实现终端的数据认证与加密。行业应用平台可通过M2M平台对终端进行管理与反控,下发指令并反馈执行结果。2、与行业应用的接口M2M平台作为各物联网行业应用的基础服务平台,应具有完备的接口与各应用交换数据,卖方应提供规范化的接口规范,实现M2M平台的对外数据交互标准、通用接口,接口形式包括ESB、RMI接口、WebService接口、数据库接口等。3、与其他系统的接口M2M平台预留与其他系统的信息接口,如上报本系统终端告警数据、行业统计数据等,接口形式包括ESB、RMI接口、WebService接口、数据库接口等。1.3相关业务集成1.3.1视频监控业务集成要求集成视频监控业务和提供视频监控系统接口,78 遵循有关视频接口规范实现对监控摄像头的控制和视频查看。功能包括摄像头列表、编号,摄像头上/下/左/右移动、拉近、拉远,设置摄像头方向、焦点,视频播放、暂停、录制,图象抓拍等。1.1.1GIS平台集成要求构建GIS平台,实现GIS数据装载,M2M集成GIS平台,并通过M2M平台对外提供GIS服务。通过ESRIArcGISServer、ArcIMSServer建立GIS平台,需满足以下要求:(1)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目前,基于关系数据库和对象关系数据库的空间数据库技术是大型GIS应用项目中广泛采用的空间数据管理技术。M2M平台中空间数据包括基础地理数据与应急专业数据,涉及多部门、多系统的数据融合和共享,其特点为多源、多尺度、异构、海量。因此,GIS平台要具有大数据量管理能力,而且要支持存储拓扑关系和丰富的几何对象类型。(2)地图编辑:地图编辑功能是多数GIS应用必需的功能,组件对象模型强大的地图编辑功能可以省却大量二次开发的精力。(3)数据格式转换:对应用系统来讲,GIS软件数据交换能力决定了该系统的开放性,即能否方便地输入其他来源的数据以及输出相应的数据格式,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的能力。(4)多源数据集成:多源数据集成,即无需格式转换直接访问多种数据格式的能力,这是GIS应用系统开放能力的另一种体现。(5)二次开发:组件式开发方式已经成为当前主流GIS应用二次开发方式,比较GIS平台的组件开发能力与灵活性在GIS软件选型中至关重要。(6)跨平台:出于稳定和安全的数据服务和网络发布服务的考虑,各子系统需要采用多种操作系统组成跨平台的网络操作系统。而GIS的跨平台性就显得尤为重要。GIS平台包括WebGIS和GISServer。GISServer做为服务端,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包括了地图服务、要素服务、路径搜索服务、缓冲查询、专题图服务等;GISServer通过REST接口的形式,供各种编程语言(包括FLEX、C++、Java、VB等)实现客户程序调用;WebGIS包含在M2M平台中,用来和GISServer通信,提供地理信息相关的功能,包括地图展现、地图搜索、专题图展示等,实现M2M平台的不同功能模块对WebGIS进行定制,提供相对应的功能。装载龙岩市中心城区地形图和基础数据普查与测绘数据采集建库成果。采用松耦合方式集成GIS业务,通过SOA技术实现GIS平台业务集成,并对外提供GIS服务。78 1.1应用软件系统开发要求1.1.1应用软件开发技术要求(1)系统开发中贯彻全面质量管理,实行工程化的开发方法,实行阶段性冻结与改动控制,验证阶段成果并及时纠正错误。(2)卖方需遵守买方现场开发约定,现场开发人员需包含主持过大中型电子政务项目开发的高级软件开发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3)采用J2EE及多层架构体系,处于多层结构中间层的应用服务器与Web服务器采用跨操作系统的开发平台,独立于特定的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可同时支持Windows与Linux操作系统。系统可维护性高、源程序与开发文档真实、完备,系统架构拥有弹性,系统各模块独立,内聚性高、耦合性底,升级容易。系统满足并实现本文件提出的各项功能,兼容性能好,可在多种操作平台平稳运行。(4)支持统一身份认证与单点登陆、数字证书(CA)。(5)卖方需承诺规范开发本项目,开发文档规范齐全,及时转交买方。(6)软件应安全、准确、可靠,具有高可用性功能(或容错功能),能够长时间不间断运行,能够防止不良侵害发生、降低故障发生率,确保安全生产。(7)软件要具有较强的硬件规模扩展能力。(8)软件对硬件要具有相对独立性。(9)软件本身要具有良好的扩展能力,具备高度的可伸缩扩充能力。(10)软件要具有良好的负载均衡能力。(11)软件具有可维护性,系统设置要方便灵活。(12)软件以支持简体中文,以中文界面为主。(13)软件应提供符合业务规范的数据接口,以实现与其它系统的连接,支持一致性数据模型,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14)软件设计面向数据,而不是面向流程,易于系统的构造和重组织。(15)软件应能实现数据和处理结果的备份和管理。(16)能够在不同的管理层次和领域具备互操作能力。(17)软件能够保护投资,前后期的投资有效衔接。(18)基于平台软件可快速构建和开展行业应用,并可快速构建扩展功能模块。1.1.2与应用支撑系统应用集成M2M平台应与以下的应用支撑系统实现应用集成:78 (1)与中国龙岩门户网站实现整合和统一架构;(2)通过龙岩市政务短信服务平台,在系统安全许可的情况下,实现手机短信集成和扩展服务;(3)与龙岩市政务邮件系统实现集成,提供邮件调用服务;(4)系统应支持基于龙岩市电子政务外网CA的身份认证,与政务外网PKI/CA体系实现应用集成,实现数据的不可抵赖性和数据的安全传输。1.1数据库设计与管理要求1.1.1总体要求要求通过采用ORM中间件,使M2M平台能够支持主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并可以在不同数据库之间实现无缝迁移。平台数据库设计可实现存储与管理海量数据。针对海量数据,实现按时段分表保存。1.1.2数据库设计内容要求数据库设计的应包括以下内容:(1)制定数据库命名规范与规则(包括数据库、数据子库、数据表、字段命名、图层命名等);(2)实现数据建模、元数据设计、数据字典编制等;(3)空间地理数据库设计应包括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公共专题数据库、地址编码数据库、元数据库等的库表设计;(4)对数据子库按照要素大类、小类以及特征类型进行划分,实现对数据表的规划设计,并描述数据表中数据元素的主要属性字段;(5)实现数据库组织规划。1.1.3数据库规划要求数据库的规划要求如下:(1)保证数据布局合理,确保信息渠道畅通;(2)数据逐级浓缩,数据自下而上逐级集中、综合、归并、减少存储,分别满足不同层次管理者的需要;(3)数据库体系的建立要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名词解释、统一指标体系、统一分类编码;78 (1)确保数据库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相容性,并提供自动排除故障与恢复功能,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2)支持对数据库的并发操作;(3)保证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1.1.1数据库设计技术要求地理数据库设计技术要求如下:(1)统一信息编码规范和标准;(2)支持容量可达TB级的海量数据;(3)具有数据分区管理能力,支持多种分区方式;(4)采用合理的表空间划分方式和磁盘分区;(5)采用合理的数据分层组织方式;(6)建立高效索引,支持图层的高效并发访问;(7)支持多时序、多源、多分辨率数据存储;(8)针对不同的数据,将其规划成为逻辑上的数据库群,在物理上映射为一个或者多个物理数据库;(9)符合C2以上安全标准和基于角色的安全控制;1.2标准规范与制度建设要求1.2.1标准规范建设要求在遵循国家电子政务相关标准与规范的基础上,卖方应在建设龙岩市物联网应用基础服务平台(M2M)暨示范应用项目时相应提交以下的龙岩市地方标准规范草案文本:(1)数据标准类包括:数据分类编码标准,元数据标准,数据建库标准;(2)技术规范类包括:数据生产、采集入库技术规范;(3)服务标准类包括:信息发布标准,数据分发标准,应用接口标准;(4)安全标准类包括:平台数据安全标准,网络安全标准,系统安全标准;1.2.2管理制度建设要求在遵循国家电子政务相关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卖方应在建设龙岩市物联网应用基础服务平台(M2M)暨示范应用项目时相应提交以下的龙岩市地方管理制度草案文本:(1)M2M平台管理办法;78 (1)M2M平台资源共享管理办法;(2)M2M运行维护管理制度;(3)M2M运行安全管理制度。1.1.1版本控制管理在制定的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对标准规范与制度的文件进行管理,编制相应的管理软件,实现版本控制管理。1.2系统安全要求M2M平台的安全性是关系系统生命力的决定性要素,也是保证系统实用性的基础。根据需求,结合国家对安全的有关要求,充分考虑信息系统的安全级别和应用安全性的特殊需要,应提出一个由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系统安全和安全管理等五个层面构成的科学的安全支撑系统,为接入层、应用层、支撑层保驾护航,为整个系统的切实实用化奠定基础。根据龙岩市物联网应用基础服务平台的业务特点,依据GB/T22240-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建议系统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为二级,采用相应的安全技术进行系统保护。系统安全要求具体如下:(1)必须保证系统的整体安全,卖方应用全面考虑应用级、数据级、系统级和网络的安全。(2)平台的安全不仅与系统软件、硬件以及具体应用密切相关,还与具体管理、设计开发人员甚至参与项目的每个成员都息息相关。在制定信息安全策略时,要求针对平台做全面的、具体的考虑,必须先确立系统安全策略,然后在该策略的指导下进行系统实施。(3)卖方必须要充分考虑Oracle数据库提供的安全机制和具体需求,并结合平台的门户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采用双机负载分担或集群方式等系统级、网络级的安全性考虑,将具体的安全措施添加到应用系统中,以保证系统安全的顺利实施。(4)数据存储实现RAID5保护,并配置热备盘,确保数据安全。同时,平台应充分利旧网络数据备份系统实现数据的在线备份。(5)在系统编码过程中,要求引入第三方的加密方式(算法),对应用的敏感数据进行“先期加密”处理,使用户数据即使对的Oracle系统平台也是不可见的。(6)对各数据层、功能层的访问权限实现控制78 ,避免用户了解到自己权限以外的信息。(1)对用户访问记录必须进行处理,并归档整理备查。与应用级的操作记录相结合,实现用户活动的记录,系统具有完善的系统查询日志和审计功能。(2)重新制定操作系统平台的安全机制,包括在Windows平台上启用用户权限和用户策略机制。(3)加强系统服务器的管理,禁止不必要的系统服务,明确管理人员。(4)78 一、示范应用—“数字城管”业务软件技术规范与要求1.1.1龙岩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1.1.1龙岩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龙岩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建立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形成全市城市管理体制“两级监督、两级指挥”模式,实现“监管分离、统一建设、分级管理、市县协同”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采用以指挥轴、监督轴为“两个轴心”的办事流程,采取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每个单元网格内派出信息采集员,利用信息采集器收集网格内的部件和事件信息,通过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七个环节,实现专业监督和综合监督的有机结合,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应用的有机结合,政府监督与群众监督的有机结合,精细规范管理与全面覆盖管理的有机结合,内部考核和外部评价的有机结合,高效管理与长效管理的有机结合。1.1.2系统建设模式龙岩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采取“市县一体、统筹推进、集中建设、分级管理”的模式进行规划建设,市县(区)两级采用“统一物理平台、逻辑分级”的应用模式,统一标准规范和技术平台,统一基础数据库和应用软件,通过“数字城管”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部门间业务协同,实现市县间无缝衔接。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对象的范围,以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CJ/T214-2007)城镇建设行业标准确定的“七大类部件”(包括1公用设施类、2道路交通类、3市容环境类、4园林绿化类、5房屋土地类、6其它有关设施、7扩展部件)和“六大类事件”(包括1市容环境、2宣传广告、3施工管理、4突发事件、5街面秩序、6扩展事件)为主,并结合龙岩市实际和管理需要增加相关部件和事件类型、数量。1.1.3系统实现目标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为基础,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质进展的基础上,从目前政府管理、监督职能混合的状态,78 将分散在各个专业部门的监督职能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监督和考核体系,实现监督与管理分开。建立统一、规范的城市管理流程,形成指挥有效、监督有力、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迅速、处理及时、运转高效、制度完善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并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数字城管”将作为“物联龙岩”的示范应用,在技术上基于M2M平台进行开发部署应用,并实现对接,在此基础上与物联网应用其他各系统紧密结合,共同实现“物联龙岩”的总体建设目标。1.1.1系统建设内容“数字城管”主要包括数字城管系统软硬件平台、基础数据普查与测绘数据采集建库和数字城管软件系统三大部分建设内容。在建设M2M平台的同时,开展“数字城管”示范应用,即同步建设数字城管软件系统。数字城管系统软硬件平台、城市部件数据普查目前已在抓紧建设,在建设M2M平台暨数字城管软件系统时要求同步实现与数字城管系统软硬件平台的集成、基础数据普查与测绘数据的数据入库与装载。1.2数字化城市管理业务流程龙岩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整个业务流程应包括信息采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评价共七个阶段,如下图所示:图3-1数字化城市管理业务流程信息采集来源支持:领导批示、市民投诉、视频上报、专业部门巡查和信息采集员巡查采集。信息反映渠道支持:由信息采集员(监督员)主动巡查、发现的部件、事件问题,由公众举报热线和领导批件转来的有关部件、事件问题。78 城市管理业务流程的主要参与者包括信息采集员(监督员)、监督中心(受理员)、指挥中心(派遣员)和专业部门,系统支持以指挥轴、监督轴为“两个轴心”的办事流程,如下图所示:图3-2数字化城市管理办事流程1.1技术要求总则1.1.1总体建设要求系统遵循建设部相关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的规定以及相应的法律,包括《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单元网格划分编码与划分规则》、《地理编码规则》等标准规范。系统基于M2M平台进行开发部署应用,并实现对接,在此基础上与物联网应用其他各系统紧密结合,系统基于M2M平台实现统一的应用支撑和有关数据管理服务。卖方应提供“数字城管”有关制度设计、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建设样本,包括“两个中心”、“两支队伍”和“一个考核机制”的建设(两个中心是指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支队伍是指分别建立城市管理监督员和协管员两支队伍;一个考核机制是指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考核体系)。制定龙岩市“数字城管”有关的管理办法、标准规范、操作手册与规程、系统运行维护办法等。78 1.1.1系统建设原则(1)标准化原则:在系统建设及城市网格划分、事件和部件编码方面,依据建设部制定的行业标准和龙岩市相关规范。(2)统一性原则:统一的网格区划(包括统一的电子地图、统一的网格区划、统一的信息平台和接口、统一的事件和部件编码标准),统一的信息平台和接口。(3)可扩展性原则:要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部件事件的不断增加,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可以方便、快速、稳定的进行扩展升级。1.1.2应用软件系统要求1.1.2.1技术要求应用软件系统的技术要求如下:(1)建立覆盖龙岩全市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满足市县两级的使用。(2)支持管理监控指挥中心40个坐席和40个管理终端。(3)监控指挥中心通过网络平台与30个市直部门实现互联互通,与30个区直属部门、街道实现互联互通,与200个区社区(村委)实现互联互通。(4)支持700个手持终端的应用,包括600个城管监督员终端和100个领导终端。(5)采用J2EE标准和相关语言进行应用软件开发,支持跨平台技术。(6)符合SOA体系架构,提供政府信息整合所需要的各类应用服务和服务接口。(7)支持Oracle10g以上数据库,ArcGIS地理信息平台。1.1.2.2性能要求应用软件系统的性能要求如下:(1)具有海量数据存储和管理能力。(2)具有良好的并发响应能力,整体响应性能在5s以内,正常情况下并发访问量应不小于200。(3)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300个用户并发访问时,系统仍能稳定运行。(4)文本信息交换的响应时间应控制在1s以内,采用中间件对数据交换进行管理。(5)地图查询定位时间不超过5s,监控指挥中心接收城管监督员上报问题时间不超过20s,监控指挥中心向城管监督员发送任务时间不超过10s。1.1.2.3功能要求(1)系统结构应以B/S架构为主78 ,具有较好的伸缩性和扩展性,能够满足系统指挥、调度、案件处理需要,适应未来应用规模和功能的扩展。(1)采用平台化的设计思想,快速构建城管业务及其他应用,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充性、易管理性。(2)充分考虑软硬件平台的性能提升及软、硬件的负载平衡机制,系统具有灵活和平滑的扩展能力。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服务器组采用集群模式。(3)具有完备的信息安全体系,能对登录用户的身份进行认证,并跟踪用户的操作,进行安全审计。(4)具有良好的数据管理与安全保障机制,对数据采取集中管理和存储的模式,做到数据的安全存储、快速访问,海量数据存储与规范管理;数据库结构设计良好,具有迅速的数据检索能力。(5)能够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对问题、区域、频发等类别进行预警提示。(6)能够实现视频监控跟GIS地图联动,实现视频信号与地图的无缝连接。(7)能够集成视频监控与立案功能,当在视频巡查中发现案件,可以直接立案进行处置。(8)能够接入多种结构的视频源,能够接入不同厂家,不同结构的视频信号。(9)能够实现可视化集成监控,将城市资源与地图的结合,在电子地图上实现资源状态的查看(名称,位置,状态等信息)、调度指令任务下发等。(10)能够提供基于电子地图上的任选巡查员,巡查车进行指挥调度,实现在同一时间调度不同位置的巡查员或者巡查车。(11)能够提供基于WebService的接口,方便其它各级各类基于WebService的信息系统的信息交换和协同工作。(12)根据立得“真图”系统的接口实现“真图”普查数据与事件、部件的报表数据关联、显示,城管通集成“真图”及其它“真图”应用。(13)支持应用扩展,可随时修改系统表单、系统流程、人员权限等配置信息。(14)数据交换应符合龙岩市政府现有的数据交换体系。(15)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能适应日常业务变更的需求,实现“零代码”方式的系统管理和维护。1.1.1.1其它要求序号指标项要求说明1保存周期要求u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即:路网、水系、建筑、绿化等基础动态更新,永久保存;78 u城市管理部件数据:永久实时保存;u业务数据,即:权限数据、人员信息数据、案件附件数据、案件流程信息数据等,3年实时保存,异地周期备份;u视频流数据,即:视频监控流数据直接读取110指挥中心,存储本地抓拍图片、视频。2输入输出要求u数据的输入:主要包括基本数据资料的录入、办公业务的填表、地理信息数据的输入和处理等。u数据的输出:主要包括工作表单的打印、地理信息数据(地图、城市部件图)、事件部件统计汇总报表等的打印输出等。3故障处理要求u当系统发生故障时,应及时给出明确的故障信息;u系统应记录故障日志;u系统发生故障时,不应产生垃圾数据或错误数据。4其他u提供对系统自身的集中操作维护功能,真正做到使系统能在数据损坏、丢失等情况下将备份数据倒回,实现数据恢复。系统提供集中的、智能化的维护工具,尽可能减少手工维护工作量,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u提供美观实用、友好直观的中文图形化用户管理界面,充分考虑工作人员的习惯,方便易学、易于操作,含全菜单式处理和各种快捷键操作,保证多数功能一键到达。系统应以图形化的方式提供各种操作手段,充分发挥GIS以图形面对用户的特点,信息的表现方式更直观,效率更高,摆脱过去那种面对大量枯燥的表格、文字信息进行数据挖掘的状况。u充分考虑从系统结构、功能设计、管理对象等各方面的功能扩展。u数据格式应该符合有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1.1.1系统组成依据国家规范并结合龙岩市实际需求情况,数字城管应用软件系统应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核心应用子系统、扩展应用子系统。核心应用子系统是城管监控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平台,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高效应用,实现图文一体化的办公模式。拓展应用子系统加强数字城管在监督管理、内部监管方面的力量,为龙岩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流程运行提供技术支撑。核心应用子系统具体如下:(1)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2)监督(呼叫中心)受理子系统;(3)协同工作子系统;78 (1)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2)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3)应用维护子系统;(4)地理编码子系统;(5)数据交换子系统;(6)综合评价子系统。扩展应用子系统具体如下:(7)专项普查子系统;(8)视频监控子系统;(9)社会公众实时发布子系统;(10)业务短信子系统;(11)领导移动督办子系统;(12)车载GPS子系统;(13)移动执法子系统;(14)违章建筑处置子系统;(15)电子监察子系统;(16)文明城市监控测评子系统。1.1应用软件子系统1.1.1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1.1.1.1总体要求实现信息采集员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巡查过程中向中心上报城市管理问题信息,接受中心的任务指令并反馈。系统通过无线手持设备“城管通”与无线网络传输技术,通过城市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体系、地理编码体系,完成城市管理问题的GIS定位,文本、图像、声音和位置信息实时传递,实现案件信息的动态采集、案件信息上报、案件信息的现场核实和结案案件的现场核查。提供话音通信、数据通信、短消息通信、地名与地址编码查询、数据的标注与动态查询、经办案件信息管理、无线设备的定位等功能。系统采用B/S与C/S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城管通”与无线应用服务器之间的动态交互,实现地图查询、游览、显示的高效快捷和数据通讯的即时通畅。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分为终端应用系统、终端地图引擎、服务器端应用支撑系统。78 1.1.1.1功能要求1、终端应用系统提供表单填写、现场拍照、录音和地理信息快速定位等多种采集手段,通过无线网络将所采集到的对城市部件、事件所发生问题的各种现场多媒体信息实时传送到监控指挥中心受理平台。系统实现以下目标:u城管监督员巡查发现问题时的问题上报;u公众举报问题的核实;u问题处理结果的核查;u专项普查任务的接收和采集等。包括接打电话、短信群呼、录音拍照、GPS定位、地图操作、数据同步、表单填写、数据查询、用户管理、地图周边问题查询、周边监督员查询和监督员一键报警等功能,具体功能包括如下:(1)手机基本功能:包括话音通话功能、短消息收发功能、网络数据通讯、拍照、录音、摄相功能、手机定位等手机基本功能。(2)应用基础支撑功能:包括地图的查询显示、地名地址与地理编码定位、信息标注等功能,支撑应用系统的开发。(3)业务应用系统功能:案件报送功能,实现城管员在现场,利用“城管通”手机的拍照、录音、摄像功能以及地图查询显示、名址定位、案件报送软件模块,完成案件信息的采集与录入,完成案件信息的无线网络报送。(4)业务辅助系统功能:主要是近期已报送案件、核实案件、核查案件的管理,城管员可以对自己报送、核实、核查的案件查询、统计。(5)数据维护系统功能:包括地图数据的同步和信息的在线标注更新。系统提供自动化手段,自动更新相关地图数据。同时,结合地图查询显示、名址定位等功能,实现部件信息的在线标注,通过网络将需要更新的信息,提交后台,由后台完成数据的更新。(6)系统管理功能:包括城管员上班时的用户登录认证和用户信息维护。通过“城管通”手机系统,用户可修改自己的用户认证密码。(7)城管员管理功能:包括手机位置定位和短消息系统。城管员管理软件可以利用“城管通”手机系统,实施对城管员的位置定位,回放城管员的移动轨迹,对管理员的巡查工作进行监督。同时,利用系统短消息系统,实现对城管员的快速通知、调度等大规模及时通讯指挥。78 1、服务器端应用支撑系统实现城管通上报问题的接收,实现终端应用系统和后台台之间的各种数据交换与管理,系统实现以下目标:u提供各种信息查询服务的支撑;u提供地理编码查询服务;u提供数据同步服务;u提供无线定位服务;u提供数据协同管理和交换服务;u提供通知服务。包括地名与地址编码查询、数据的标注与动态查询、经办案件信息管理、无线设备的定位等功能,具体功能包括如下:(1)地图数据操作:采用B/S与C/S相结合的嵌入式GIS技术路线。基础地图、网络地图等不经常变化的数据,置于“城管通”手机内部,通过数据的同步,实现地图数据的更新。部件信息、地名地址信息等经常变化的数据,置于服务器端,通过WebGIS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动态分发。两部分数据通过统一的坐标系统、投影系统,在“城管通”的嵌入式GIS平台上,实现数据的融合与集成。(2)案件报送系统:利用“城管通”手机的数据通讯功能建立TCP/IP数据连接,通过HTTP协议,实现案件报送、案件核实、案件核查业务数据交据的网络交换。(3)信息标注与更新:利用嵌入式GIS系统,实现地图的查询定位和地名地址编码查询定位,完成信息的标注。通过“城管通”手机的数据通讯功能,建立TCP/IP数据连接,通过HTTP协议,实现标注信息和更新地图数据的网络传输。在无线应用终端上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引擎,用于城市管理监督员对各种事件和部件信息实现高精度的快速定位和查询。(4)短消息通讯:通过短消息通讯网关,实现大批量短消息的快速收发。1.1.1.1无线数据采集终端地图引擎终端地图引擎要求具有以下功能:(5)支持工业标准的矢量和栅格影像显示。(6)地图导航:包括平衡和缩放,定位到当前GPS位置等。(7)查询实体,显示超连接,定位实例(空间地物)。(8)地图测量:包括距离、面积和方位等。(9)连接GPS,并通过GPS导航。78 (1)空间数据编辑功能,可对数据进行转换和投影。(2)支持SPA格式地图。目前支持WindowsMobile平台,在两年内可移植到安卓平台(Android)进行应用。1.1.1监督(呼叫中心)受理子系统1.1.1.1总体要求系统受理来自城管监督员、视频监督员和社会公众的城市管理事、部件报告或举报,然后对所反映的事、部件或所举报情况进行核实,并对案件发生地点进行地图定位,经登记立案后批转给指挥中心或市职能部门、责任单位办理。系统为呼叫中心人工坐席工作人员提供事件的受理、登记、立案、定位和派遣等功能。系统基于B/S架构、以WebGIS为基础平台实现案件受理、位置定位、核查/核实协同、办理协同以及城管员查询定位。1.1.1.2功能要求1、业务受理对于监督员上报的城市管理问题,实现自动受理,并且能根据监督员上报城市管理问题信息中包括的坐标信息,在地图中自动标识出问题发生位置;对于社会公众举报的问题,能通过手工登记的问题位置描述,在地图上搜索并定位到问题发生位置,对于实施区域外的问题登记,应能够进行直接派遣,对咨询投诉类的问题应能够进行直接备案;可以通过接口直接接收110或12345系统的案卷转发并进行受理和反馈。2、查询定位为了辅助接线员快速定位,应当具备基础地理信息、地理编码信息、单元网格信息和部件信息等地图显示、查询功能;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模糊查询,可以根据用户的选择自动定位到地图上。3、立案及案卷审批实现立案管理,对符合条件的案卷给予立案处理,生成案卷编号等信息;提供立案意见录入表单,能够将案卷信息转发到协同工作子系统;对于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案卷销案处理,提供表单供录入销案相关信息。4、具备与监督员、视频监督员的交互实现向监督员、视频监督员发送核实消息;并且可以接收监督员、视频监督员核实消息反馈、核查信息功能。78 1、具备新问题或任务反馈信息实时提示功能当有新问题上报或任务反馈信息时,可以通过弹出对话框提示,语音提示等方式实现提醒功能。2、结案归档管理完成对案卷的备案处理;生成综合考评所需的相关数据。3、监督员管理功能完成监督员的一键报警管理及监控定位、工作告警规则管理及监控等功能。受理城市管理问题分为三种:社会公众举报(包括各类电话报案)、外围采集系统信息上报和监督员上报。主要功能要求包括:(1)提供管理问题信息的自动受理功能;(2)提供管理问题信息的手工登记功能;(3)能根据上报管理问题信息中包括的坐标信息,在地图中自动标识出问题发生位置;(4)能通过手工登记的问题位置描述,在地图中搜索并定位到问题发生位置;(5)具备向监督员发送问题任务指令功能;(6)具备接收监督员核实、核查信息功能;(7)能够与协同工作子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向协同工作子系统自动报送任务数据;(8)具备基础地理信息、地理编码信息、单元网格信息和部件信息等地图显示、查询功能;(9)具备新问题或任务反馈信息实时提示功能;(10)能够通过电子地图查询某个单元网格当前在岗监督员。1.1.1协同工作子系统1.1.1.1总体要求提供基于工作流的面向GIS的协同管理、工作处理、督察督办等方面的应用,对城市管理实现图、文、表、业务管理一体化管理。各级领导、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各专业部门人员78 可以方便查阅问题处理进度和处理结果,可以随时了解各个专业部门的工作状况,并对审批流程进行检查、监督、催办。系统将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反馈、任务核查、任务结案归档等环节关联起来,实现管理中心、各专业管理部门和政府之间的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和协同督办。实现对业务流程中的所有案卷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功能,实现应急问题处理、案卷处理和流转全程控制,同时可查看城市管理监督员在岗情况,可对案卷流转进行督办和插入意见信息。系统采用B/S架构,基于工作流、WebGIS技术,通过浏览器完成城市管理各项业务的具体办理和信息查询。1.1.1.1功能要求1、任务分派管理采取市区两级协同办公模式,能根据案卷信息和相关事件、部件的归属部门自动识别相应的处理部门,并交由相应权限的人员进行任务的派遣。2、处理部门协同监督能够将处理结果的审核信息发送给相关专业部门;对专业部门的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对超过指定处理期限的案件发送催办通知。3、案卷督办管理提供案卷的全程追踪功能,对案卷进行督办,提供表单允许有权限的用户录入督办信息;督办信息能够以实时消息、短信等方式通知当前经办人员;并对案卷进行特殊符号显示。4、记时管理能够对案卷处理的每个阶段以及任务派遣响应及处理情况进行记时处理,详细记录案卷办理每个阶段的处理时间;根据不同部门和区域定制的处理时限,对超过期限的案卷或任务自动进行催办通知,并对超期案卷报警。5、案件查询、统计具备案卷查询功能,用户可以自己设定查询条件对案卷进行查询或统计;查询类型和统计应可以扩充,根据用户需要由管理员进行维护。6、地图操作基础信息、地理编码信息、单元网格信息、部件信息、问题信息等地图显示、查询、量算等功能。7、流转环节权限控制根据公文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每一份文件,确定各个流转环节有关人员的审批权限和阅读权限。8、可召回办件78 灵活组织流转披阅和并发披阅。前一人员在下一个人员未对公文处理之前可召回办件进行修改。1、两种处理方式能够选择对文件多人的顺序或同时处理两种工作方式。2、动态跟踪根据用户使用权限和条件,可查知当前事件办理情况和办理过程,进行动态跟踪,不是等到事件办理结束后才能得到办理信息。3、办文期限流转公文均应制定披阅和办文期限。4、自动催办自动搜索逾期未办事件,对逾期未办事件或指定文件进行催办,并可查看催办情况及答复催办。5、身份认证与电子签名提供身份、电子签名、电子盖章等安全认证;提供流转系统创建、可视化流程定制、界面定制等工具;提供信息管理器、模板编辑器等功能;提供信息提醒等功能;提供角色定义、权限控制、分级授权等基于系统、基于模块、基于数据库、基于文档、基于表单域的管理功能。6、打印文件每一个流程均可打印文件。7、协同办公针对某个特殊的或者特定的办理事件,需要几个业务部门共同受理,此时需要部门间的协同处理才能完成。此时需要一个部门作为牵头部门,在该部门总的协调下,各部门按照自己相关的职责和流程处理自己业务范围内的事情。当各个业务单位处理完自己的事情后,将结果反馈到牵头部门,牵头部门将最后总的结果作为办结信息传送给调度指挥中心。8、档案管理档案管理模块可以保存所有已归档的办件档案供查询和备案,是保存和管理办件档案的场所。文档管理主要实现各类信息和文档的保存和管理。归档办件库存储历年归档的办件公文,可以按照多种方式对办件公文进行检索和查询。办件公文在归档时,可以归档到该库,也可以同时归档到档案管理库中。78 档案库不仅可以与各个单位的公文收发流转系统结合使用,保管已归档的收文、发文等文件;也可以独立使用,用于登陆非公文处理系统处理的其它文件。档案管理系统为档案管理机关管理文书档案的编目和查询、管理工作。1、办件归档登记填写办件档案登记单。将文件根据类型、所属部门、归档时间等指标进行分类归档。2、档案查询提供多种查询方式,可以进行单条件查询、组合条件查询、模糊查询等。3、档案统计按档案分类、归档单位等进行各项统计。4、档案维护按照文书档案管理的规范要求建立新卷宗;管理员能随时查看档案库的使用情况;支持多媒体档案的管理。可以完成立卷、组卷、编目维护以及归档调整等工作。1.1.1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1.1.1.1总体要求系统实现信息实时监控,实现资源共享和远程指挥。系统在基础地图数据、万米网格数据、地名地址数据的基础上,对城管部件数据、案件基础数据、案件办理数据进行管理、分析、查询、显示。通过大屏幕可直观地了解全市各区、街道、社区以及网格的城市部件(事件)信息、业务办理信息、监督员信息、问题处理信息、综合评价信息等内容,还可对每个网格、监督员、部件等个体情况进行查询,实现指挥中心和各级领导直观的掌握全市城市管理状况。大屏幕系统的显示区域分为三个区域:地图显示区、案卷滚动信息区和详细信息显示区。地图信息区主要显示全区域整体地图,包括行政区划图、单元网格图、部件分布图、城市管理事件分布图、城市监督管理人员位置分布图和当前办理的城市管理事件处理情况和评价信息;案卷滚动信息区能够实时统计反映全区域内所有网格在办案卷数,滚动显示正在办理的每个案卷基本信息;详细信息区可具体到单个问题案卷、具体人员的详细信息,包括监督员详细信息、单个案卷详细信息等。系统具体包括系统管理、通讯管理和显示控制等三部分。系统管理是系统的控制台,负责对大屏幕显示的内容及相关操作进行控制;通讯管理是负责系统管理模块和显示控制模块之间数据和命令进行通讯;显示控制是大屏幕监督指挥系统的显示终端,按照控制台的要求将需要显示的内容显示到大屏幕上。系统综合显示“数字城管”78 中实时的报件、立案、办理、结案、延期的案件信息以及历史情况查询与统计,七大类、100多小类城管部件状态信息的实时显示查询,满足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领导应急指挥、日常监督检查、阶段性统计分析的需要。要求包括:(1)具备案卷信息和地图信息一体化管理功能,并满足大屏幕管理显示要求;(2)能够实时定位城市管理问题的地理位置,能够分类显示城市管理问题的当前状态信息;(3)能够实时显示信息采集员、执法车辆的在岗情况及位置信息,并且可以对历史轨迹进行回放;(4)具有查询监督员、执法车辆详细信息的功能;(5)具有查询城市管理问题的图片、办理过程等详细信息功能;(6)实现地图与属性信息的互动查询;(7)实现图文一体化的综合评价结果大屏幕展示功能。1.1.1.1功能要求系统监督指挥应用包括部件的管理、案件管理、城管员管理、综合评价系统集成等,系统功能要求包括:1、地图控制(1)地图显示操作:包括地图的放大、缩小、移动、漫游、全图显示、点选查询等;(2)地图图层控制:包括图层的显示控制,提供部件的地理分布图及显示控制;(3)地图测量操作:包括地图的距离测量、面积测量。2、案情管理提供实时案情、历史案情信息的查询、比较、分析功能,满足应急指挥、日常监督检查和统计分析的需求。(1)实时显示当前时间的案件的报件、立案、办理、结案、延期信息。设置区域过滤器、状态过滤器、部件过滤器、承办单位过滤器对案件进行筛选过滤。(2)显示历史案件的报件、立案、办理、结案、延期信息。设置区域过滤器、状态过滤器、部件过滤器、承办单位过滤器对案件进行筛选过滤。筛选过滤器包括:u区域过滤器:分街道、社区、巡查员、网格四级逐级控制,每一级均支持多选和全选,默认为全部区域。u状态过滤器:分报件、立案、办理、结案、延期五种状态进行过滤,支持多选和全选,默认为全部状态,各状态用统一的规范化符号标志区分。78 u部件过滤器:分大类、小类两级进行过滤,每一级均支持多选和全选,默认为全部部件。u承办部门过滤器:分系统和单位两级过滤,每一级均支持多选和全选,默认为全部部件。1、部件管理以部件状态为过滤条件,如部件的完好、破损、丢失等信息,实现对城管部件、事件的过滤,从而对部件、事件进行分类、分时段的显示。同时实现部件信息的更新功能。部件信息的过滤与实时案情相同,设置区域过滤器、状态过滤器、承办单位过滤器对部件进行筛选过滤。2、统计分析选择系统运行以来任意日期段和时间段,统计案件的报件、立案、办理、结案、延期情况,统计各类宏观的部件统计信息,以及单个网格的各类部件和案件信息的统计,统计结果以图形的方式显示,可以支持饼图、柱状图等多种二维、三维统计图方式。同时提供图形定制排版打印输出功能。设置区域过滤器、状态过滤器、部件过滤器、承办单位过滤器对案件、部件等进行筛选过滤。3、城管员和执法车辆管理(1)查询城管员和执法车辆的基本信息。(2)城管员及执法车辆的实时定位:定时或者手动刷新数据,通过地址查询,提供城管员和执法车辆的快速精确定位功能,随时了解城管员和执法车辆的位置状态。(3)城管员及执法车辆的定位轨迹回放:提供城管员和执法车辆的轨迹回放功能,了解城管员及执法车辆的历史位置信息。1.1.1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1.1.1.1总体要求可实现管理数字城管使用的地图数据,包括图层分类、图层样式及其所包含的各种地物要素。提供准确的适应城市管理需求的地图专题和图层样式,用于定义地图发布的样式,用户也可根据需要进行定制和扩充。1.1.1.2功能要求78 使用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可以修改地图专题和图层样式,避免了使用数据库系统本身工具进行系统维护,极大地提高了效率。系统管理人员无需了解系统数据库的具体结构和实现,就可以正确地使用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进行日常维护和系统数据扩展。1、数据建库、入库创建数据库表空间,为每个图层分配存储单元,将GIS数据录入到数据库系统。2、实现符号化定义及样式渲染符号定义城市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要素、图层要素和专题图层样式中所涉及的所有点、线、面、标注符号。3、物理图层定义实现城市管理地理信息中所涉及的所有的物理图层的定义,应采用表单化的定义界面。物理图层定义提供图层基本属性定义、图层字段属性定义和图层预览功能。4、逻辑图层定义实现合理的逻辑图层定义。一个物理图层可以被多个逻辑图层引用。5、专题图层定义通过专题图定义,实现打开一个图层时能够按照确定的符号化方案加载一个图层的功能。6、专题管理可将同类的数据组织成各种专题,供用户快速调阅,而不必去理解复杂的图层管理过程,不必进行频繁的图层打开和关闭操作。7、地图数据管理实现添加、管理地图数据功能,可以对基础数据、地理编码数据、城市部件数据等进行添加、删除。8、地图属性定义具备对各个图层属性配置功能,实现对属性字段自定义。9、显示样式定义能够维护地图库中包括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等要素在内的要素编码、显示样式,可以定制图层的显示颜色等内容。10、地图预览地图管理中应提供地图预览功能,能够快速查看地图配置效果;78 1、快捷图层能够配置基于单元网格和城市部件地图快捷操作图层。将用户经常用到的图层进行统计归类,方便用户对地图操作。2、查询统计定义可以定制用于查询、统计的地图,以及那些地图属性用于快捷查找、固定统计、周边环境分析等,可以定制查询统计地图的范围等。1.1.1应用维护子系统1.1.1.1总体要求提供给系统管理员使用的工作平台,可以快速搭建、维护城市管理业务,定制业务工作流程,设置组织机构,方便快捷地完成工作表单内容样式调整、业务流程修改、人员权限变动、系统数据备份等日常维护工作。该子系统能够适应用户需要,方便地调整变更系统配置,实现用户自维护、自发展、自适应。1.1.1.2功能要求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如下图所示:1、人员组织机构管理实现数字城管系统人员信息与组织机构的管理,包括人员、部门、岗位等资料的管理;可以灵活配置人员的查询、统计、地图操作等权限的管理。包括:(1)个人信息:查看登录用户的个人信息、权限等。(2)用户管理:对用户进行创建、修改、删除、查询等操作,对用户进行角色分配。(3)组织机构管理:组织机构管理采用树形结构,一个组可以包含很多子组,每个组只能够有一名组管理员,管理组内的所有成员和所有的子组的成员。组管理员可以进行新增、移除组成员,新增、删除子组,子组业务分配等操作。系统管理员和超级管理员可以为所有组分配业务。(4)角色管理:u人员角色管理:系统管理员和超级管理员可以增加、修改、删除和查询角色,能够编辑角色所拥有的权限。u组业务管理:系统管理员和超级管理员可以增加、修改、删除和查询业务,能够编辑组业务所拥有的权限。(5)权限管理:超级管理员可以进行增加、修改、删除和查询系统权限。78 (1)通信录管理:u系统通讯录:按照系统组织机构进行分组,由系统管理员维护所有人员的姓名、部门名称、电话、手机、即时短信,电子邮件等信息。u个人通讯录:提供个人通讯录,由系统用户自行设定群组,并维护通信对象的姓名、群组、电话、手机、即时短信,电子邮件等信息。1、业务表单、流程设置管理员通过可模块进行表单定制、业务流程定制、表单与流程之间关联等操作。包括:(1)工作流定义功能:实现工作流过程、阶段、流向中对表单、地图等对应操作的配置和管理,以适应业务管理过程中工作流程、参与专业部门、问题管理职责等方面的变化。(2)工作表单定义功能:实现工作表单名称、字段、样式等编辑和管理,适应业务过程中工作表单的变化要求。(3)输出表单定义功能:实现输出表单名称、字段、样式等编辑的管理。2、定义统计和查询功能统计和查询,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对各类统计报表的内容、样式进行编辑和管理。提供基于Web的报表创建及修改功能,并提供多种报表原型模板。可在Web浏览器上创建或编辑报表,并存储到报表库中。通过DHTML显示和拖拽,实现操作方便的基于Web的可视化报表设计环境。3、受理时限控制具备不同类型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受理时限的配置管理功能,受理时限可根据用户的需要定制与修改。4、个性设置每个系统用户可以设置页面风格等个性化参数,保存在远程服务器端。1.1.1地理编码子系统1.1.1.1总体要求将城市现有的地址进行空间化、数字化和规范化,地理编码服务提供地址匹配功能接口,实现资源信息与地理位置坐标的关联,建立起地理位置坐标与给定地址的一致性,,使城市中的各种数据资源通过地址信息反映到空间位置上来,提78 高空间信息的可读性,在空间信息支持下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决策应用。把具有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赋予地理坐标,通过地理编码技术对城市部件进行分类分项管理,为计算机提供计算方式。系统通过对自然语言地址信息的语义分析、词法分析,自动和标准地址库匹配,确定出精确的地理坐标。空间数据库的内容包括行政区划库、地名库、道路库、门址院落库、楼座名库、小区库、企业事业单位库、突出建筑库、城市部件库等数据库,并通过基础数据资源管理系统可以进行相应的扩充。1.1.1.1功能要求系统功能要求包括:(1)搜索引擎功能,提供地理编码查询服务的功能;(2)解析自然语言描述的地址信息,进行语法分析和词法分析,并将其转换为标准地址的功能;(3)根据地址字符串,模糊查询地址信息的功能;(4)根据地址字符串,精确查询地址信息的功能;(5)根据地理位置(X,Y)坐标以及搜索半径,查询地址信息的功能;(6)根据部件编号,精确定位部件的(X,Y)坐标及其标准地址信息的功能。1.1.2数据交换子系统实现与不同级数字城管系统间及与其他业务间的数据交换,交换信息包括部件与事件问题信息、业务办理信息、综合评价信息等。实现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信息交换,预留与应急指挥系统的数据接口、与物联网的数据接口。系统应满足:(1)支持图像、声音、视频多种数据格式的传输;(2)保证数据的快速传输,城管监控指挥中心发送任务信息时间不超过5秒;(3)高安全性,配备稳定的加密算法。系统基于M2M平台统一数据应用集成中心进行开发,采用业界成熟的XML、SOAP、WebService等技术,与M2M平台进行基础地图数据、部件数据、案件基础数据、案件办理数据的实时动态交换。实现以下基本要求:(1)市区两级数据交换:包括案卷数据、综合评价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等。(2)数字城管与视频平台数据交换:包括视频接口控制信息、视频流媒体信息等。(3)数字城管与无线数据交换:包括无线分组传输数据以及GPS数据。78 1.1.1综合评价子系统1.1.1.1系统要求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将信息化技术、监督评价的工作模式应用到数字城市管理中,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对城市管理的各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即能监督城市管理中发生的具体问题,又能监督管理执法质量。实现对历史数据按期或实时的统计,并通过城市管理评价体系运算评价等级,将其以图形化或表格化的方式显示出来。同时,将该综合评价结果与市、区两级政府绩效考核相挂钩,提高各部门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形成良好的城市管理监督机制。实现对城市管理监督员、有关部门、有关区域的立案数量、办理时限、未办结案件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例如某区域有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在电子地图上该区域将显示红色标记,数量越多红色标记越多;点击红色标记将显示该案件的专业部门等详细情况;各部门的案件办理情况也同步生成直观示意图。1.1.1.2功能要求系统基于基础地图数据、城管部件数据、地名地址数据、万米网格数据、案件基本数据、案件办理状态等基础数据,利用专题制图、统计制图、统计报表等基础功能中间件,灵活构建区域评价、部门评价、岗位评价。具体功能包括如下:(1)区域评价功能:以单元网格、社区、街道、行政区等区域为划分标准,按不同周期统计各单元区域的评价分值,生成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可通过一定形式(包括各种图表形式)进行发布并可在地图中直观显示。(2)部门评价功能:对专业部门和各级责任主体,按一定周期统计各部门的评价分值,生成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可通过一定形式(包括各种图表形式)进行发布并可在地图中直观显示。(3)岗位评价功能:对市管理中心、市监督中心、市区指挥中心各岗位和监督员进行岗位评价,按一定周期统计各岗位的评价分值,生成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可通过一定形式(包括各种图表形式)进行发布并可在地图中直观显示。1.1.2专项普查子系统1.1.2.1总体要求部件数据是专业78 测绘单位通过拉网式普查后形成的具有现势性的基础业务资料,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和发展以及一些不可抗因素,实际的部件数据会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一般情况下数据的更新是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补测后,才能形成新的部件数据,而补测的方式具有相对的盲目性,而且无法响应领导及管理部门对部件数据的实时统计需求。因此,专项普查工作借助城管监督员,利用监督员无缝覆盖的优势,实现对现有部件的变更采取针对性的快速检查,形成相关的统计数字和专题临时图层,实现解决以上的使用需求。城管监督员队伍是移动电子眼,监督员借助系统可实现信息实时传递。专项普查子系统服务端要求实现:任务生成、任务派发、任务归档等功能,手机端应要求实现任务回复、个人任务、历史记录等功能。系统基于B/S架构、以WebGIS为基础平台的,实现对城市部件的变更、维护和更新。1.1.1.1功能设计1、任务发布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向指定的监督员发送专项普查信息,对专项普查对象、普查时间、普查要点进行说明。2、普查结果统计通过监督员专项普查,上报普查结果,系统能够对专项普查结果进行处理,形成统计功能。如普查暴雨后行道树的损失情况,可以按照损失的级别进行分类汇总。3、数据变更专题图层对普查结果中新增、减少的部件,通过系统形成临时专题图层,该图层提交给数据普查单位,数据普查单位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普查测绘,减少数据维护成本,提高数据更新的速度。1.1.2视频监控子系统1.1.2.1总体要求系统实现整合公安局现有的视频监控系统接入的视频监控信号(模拟、数字),实现视频监控功能。结合城市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在监控指挥中心的PC终端上显示视频监控信号,实现对城市部件和事件的全方位、全时段的可视化监控管理,从而对城管事件作出准确判断并及时响应,对监控范围内的突发性城管事件录像取证,起到综合治理效果。视频监控系统可以随时选择需要监控的视频监控信号。1.1.2.2功能要求1、视频播放视频播放软件选用如RealPlayer或MeadiaPlayer等通用程序,可以满足龙岩市78 现有的视频数据压缩格式和将来压缩格式的需要。视频可以在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的大屏幕和PC终端上显示。1、视频源选择视频源选择方式包括三种:直接在电子地图上选取摄像头、通过地理编码信息获取摄像头和通过案卷定位选择摄像头。可在电子地图上选择需要调用查看的视频源,方便地查看相应的视频信息。2、云台控制与监控探头调整控制提供对视频系统的的控制接口,实现对摄像头云台的控制。实现对监控探头的调整控制,可以通过调整监控探头,实现视频图像的放大、缩小,还可以实现监控探头的方向调整。3、视频抓图对视频画面进行实时抓图。4、视频上报基于已有的视频监控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实现视频监控系统到数字城管系统问题的上报,提供表单填写、视频抓拍、录像和视频图像上传等多种功能。5、视频立案在需要情况下,系统将抓拍现场图像,进行立案。6、视频核查应能接收监控指挥中心下发的视频核实、核查任务,并提供表单填写、视频核实、核查回复功能。借助视频进行问题的核实一方面可以实时对问题进行核查,并对事发过程进行跟踪。7、查询统计提供视频立案案件的上报数、立案数、按期结案率、超期结案率等指标的统计,生成周报表、月报表。1.1.1公众发布子系统1.1.1.1总体要求提供城市管理的网上窗口,实现面向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互动。社会公众通过该系统可以进行城管问题的举报、投诉、处理结果公布;监控指挥中心可以利用该系统发布问题处理状态及结果反馈信息、城管政策信息,收集投诉、举报信息,实现城管政务信息公开和透明。系统基于现有的中国龙岩门户网站进行建设。78 系统基于Web应用架构、以城管业务平台为支撑,构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和获取政务信息的渠道。1.1.1.1功能要求1、公众举报实现公众举报城市管理问题的登记、查询等。2、公众投诉实现公众投诉信息的登录和查询。3、举报处理实现管理人员查看、处理、回复处理举报问题等。4、投诉处理实现管理人员查看、处理、回复处理投诉问题等。5、新闻公告与政务公开实现城市管理政策信息,以及相关通告的发布、编辑、维护和查询、查看等功能。6、其它功能提供案卷信息查询、经典案卷发布、报表统计等。1.1.2短信服务子系统基于现有移动通信的行业应用,开发支持数字化城市中业务短信功能的接口服务。如任务下发通知、任务到达通知、群发管理通知等。并在此基础上,将协同办公与短信结合起来,进一步保障系统参与人员的信息畅通,提高城市问题处理的效率。系统要求实现:案卷到达提醒、催办短信、超时提醒、核查任务短信、领导督办短信、群发短信功能等。1.1.3领导移动督办子系统1.1.3.1总体要求通过移动通信、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地图信息技术相结合,为领导提供专用移动办公系统实现联网办公,领导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城市管理的最新城市管理状态、宏观状态、处理城市管理中的紧急事件,能够随时对重要问题进行督办78 ;可以随时随地查看统计信息;可以全面了解城市管理问题的数量、各专业部门处理问题的数量、各区城市管理问题的数量等宏观信息。系统支持WindowsMobile终端系统,运行在移动办公终端上。1.1.1.1功能要求1、查看案卷信息通过移动办公终端,可以查看在办案卷。案卷列表包括红绿灯列,可以清晰地反映各个案卷的办理状态:正常、警告、超期。如果选中某一个案卷,可以查看和该案卷相关的事件/部件信息、立案意见、派遣意见以及问题处理意见等。2、案卷办理通过移动办公终端,可以对当前案卷进行办理。在办理过程中,可以进行现场录音和拍照,并将表单、音频和图片上传到服务器,同时在协同工作子系统中可以查到相关办理信息。3、督办可以通过手机接收监控指挥中心或领导对案卷的督办信息,并对督办信息回复。4、综合评价领导通过手机终端,可以随时随地按照系统内置的评价模型,对数据库群中区域、部门和岗位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计算评估,生成评价结果。5、文件接收可以通过手机接收监控指挥中心下发给领导的视频、文档材料。6、现场视频领导利用移动通信网络查看实时的数字视频,对现场进行指挥和调度。1.1.2车载GPS子系统1.1.2.1总体要求对装有GPS车载终端的执法车辆、环卫车辆和渣土运输车辆作业进行定位和监控,实现对执法车辆、环卫车辆和渣土运输车辆进行空间可视化管理和监督。1.1.2.2功能要求1、车辆定位基于GPS及移动通信网络实现执法车辆、环卫车辆和渣土运输车辆的GPS定位,并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实时位置。2、车辆查询78 实现单车查询、区域查车、车辆属性查询等。1、车辆监控实现车载单元设置、车载频率设置、车载单元监控命令、车辆跟踪等。2、车辆调度可对入网车辆的单车、车组、车队进行调度,就近调度车辆在指定时间至指定地点进行工作,包括文字调度、广播调度等。3、车辆管理实现车辆定义、类别定义、人员定义、道路定义等。4、轨迹记录与回放可以记录车辆运行轨迹,并可进行轨迹回放。5、车辆作业情况统计可以对车辆、对道路的作业情况统计汇总分析。6、3G图传内置GPS,实现视频监控和录制1.1.1移动执法子系统1.1.1.1总体要求基于为城管执法人员配备的移动终端,装载移动执法子系统,与数字城管后台系统平台实现连接,实现城管问题现场处置与执法、案卷查询、人员调度等。1.1.1.2功能要求1、城管问题快速处置数字城管系统平台将领导交办、监督员上报、社会公众举报的重大问题发送到城管人员的移动执法子系统进行处理;城管人员根据问题所包含的地图位置、时间等信息快速抵达事发现场,快速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通过快速处置子系统反馈给数字城管系统平台。2、现场简易流程执法城管执法人员在现场可以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执法信息的填写,法律法规的自动匹配。在硬件环境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系统可以支持现场打印罚单。3、案卷查询城管执法人员可以通过快速处置子系统查询经办过的历史任务。78 1、执法队员调度指挥可以实时查看在岗执法人员分布情况,通过GPS定位,数字城管系统平台上可以显示执法人员在地图上的具体位置,领导可以调度事发位置较近的执法人员快速赶赴现场进行处置。1.1.1违章建筑处置子系统根据群众举报或监督员上报的违章建筑城市管理问题,通过与系统保存的信息进行比对,确认问题是否属实。如果属实,则派遣相关专业部门进行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核查,实现快速解决违章建筑的问题。具有及时发现(举报与自查)、比对、任务派遣、情况反馈等功能。1.1.2电子监察子系统采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通过数字城管系统定期自动产生的各种考评与监督考评数据,对各个专业部门的工作状况进行检查、统计,并对审批流程进行检查、监督、催办。1.1.3文明城市监控测评子系统实现对龙岩市城市管理中的问题、现状进行监控、测评、统计、综合评价等功能进行集中展示。1.2界面设计1、整合系统应用能力龙岩数字化城管系统包含众多应用子系统,在系统功能设计上,充分整合各子系统的功能、模式、设计、展现、资源等,实现各子系统的统一性、一致性、完整性。2、强化系统扩展能力通过提供丰富的API,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交换平台能通过提供数据交换接口等二次开发支持,可根据需要进行功能的修改和自定义,以供第三方开发人员通过编程实现程序自动交换,以满足未来城市管理的业务需求。3、突出个性化配置能力根据用户或角色权限的不同,针对不同的接入用户,系统显示不同的应用界面,即不同的用户只能看到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信息录入和浏览界面。78 数字城管系统采用B/S结构为主,用户端的操作界面都是网页的形式,用户只要按照上网浏览网页的方式就可以完成本系统大部分功能的使用,最大限度的适应人的办事习惯,我们的操作设计原则就是尽量减少用户执行某一项任务的鼠标点击数。1、界面展示标准化在界面的设计上,坚持风格和标识的统一一致,这样让用户更容易操作,更容易理解。统一的风格包括:(1)统一风格的操作按钮;(2)统一风格的消息提示页面和错误警示页面;(3)统一风格的查询页面;(4)统一风格的数据浏览页面。2、空间利用的最大化在系统各种各样的显示界面中,只要要求足够的显示空间的界面,都会使用相关的技术使得显示界面最大化,利用空间最大化。3、操作最简化和可配置化在业务操作设计上,把业务操作根据岗位细分成点,然后几个点可以自由组合配置成一个点,简化工作人员的操作。1.1接口设计数字城管系统包括了多个应用系统,并与外部系统协同工作。因此,数字城管系统的接口规范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内部的接口规范,二是与外部系统之间的接口规范。数字城管软件系统的接口设计满足以下技术要求:1、无线数据传输接口无线数据传输主要指无线数据采集器与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使用无线数据采集工具,将采集到的城市事(部件)的相关信息,包括事(部)件的类型、相关图片、录音资料以及位置坐标等信息通过3G、GPRS/CDMA传至服务器。无线终端与服务器端的数据传输应该支持HTTP超文本数据传输协议,能够实现文本、图形、图像以及声音等信息的传输。应满足以下要求:(1)支持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2)支持数据无线传输技术;(3)支持传输数据加密功能;78 (1)无线实际通信速率不低于30Kbps;(2)网络通信质量稳定,信息传递成功率在99.5%以上。现场信息传送应支持断点续传。短信发送功能应可靠,不应出现短信延迟、重复发送、群发功能障碍、发送不成功等问题;(3)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换和传输的并发用户数应能保证系统正常工作;(4)单次数据无线交换和传输时间不超过5s;(5)监控指挥中心接受城管监督信息员上报问题时,图片传送时间不超过10s;(6)监控指挥中心向城管监督信息员发送任务时,图片传送时间不超过10s。1、本地数据交换接口由于系统涉及到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虽然同一平台内的各个子系统存放数据的物理位置统一的,但考虑到今后流程的变化、应用的迁移以及系统的扩展,因此构建松散耦合的应用接口是必要。2、采集器、受理子系统与协同工作子系统接口采集器主要用于城市事(部)件信息的采集,并将采集的结果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受理子系统,受理子系统经过立案处理后进入协同工作子系统。除了如前所述在数据采集子系统和受理子系统的数据传递之外,协同工作子系统也要与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进行数据传递,这主要发生在事(部)件的案卷处理完成后,需要由信息采集员核查该案件的现场是否正确处理。因此协同工作子系统需要在流程中的某个节点向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发送核查指令。该指令应在无线数据子系统中能够反映出需要核查事(部)件的相关信息、位置信息等各种信息。采集员根据相关信息进行现场核查,并将核查结果反馈到协同工作子系统的流程节点中。3、采集器、协同工作子系统与地理编码子系统接口地理编码子系统包括地理编码引擎和地理编码数据库,通过地理编码引擎,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和协同工作子系统通过地址信息能够快速定位到事发地点,起到快速定位的功能。城市管理系统中的问题关联部件的快速、有效的定位依赖于城市管理地理编码系统提供的地理定位引擎,只有将获取的信息迅速定位到地图上才能使城市管理部门对事件的位置、周边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并及时进行指挥处理。城市管理地理编码系统的地理定位引擎应满足以下歌如潮:(1)将所有收集或调查来的非空间的各种社会经济信息(带有地址字段),准确落到地图上,准确建立非空间信息与空间信息的关系;78 (1)提供城市管理监督指挥平台快速锁定万米单元网格内事件发生地点;(2)为任意输入地址字符串,可以直接定位到地图的万米单元网格某个位置,或提供地址所在位置的坐标信息;(3)为任意空间位置可以快速生成标准地理编码字符串。总之,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通过地理编码系统提供的高效的搜索引擎,实现城市管理由盲目到精确,由人工管理到数字化管理的转变。1、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与其它各子系统的接口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是整个数字城管系统的显示、监督、指挥中心,实现对视频监控信号、卫星电视信号、计算机网络信号、GIS电子地图、GPS卫星定位信号及各种计算机图像信息的综合显示,形成一个查询准确、显示全面、操作便捷、管理高效、美观实用的信息监控管理系统,各子系统的软件接口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国家标准才能与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无缝连接。2、业务系统与GIS应用开发系统接口综合业务受理系统、协同工作系统中需要查看一个问题的位置信息时,可以通过GIS应用开发系统提供的接口打开问题位置的地图,进行各项地图操作。3、数字交换子系统数据接口龙岩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配合数据交换子系统的实施工作,确保能够为本系统的各类业务应用提供链路支撑和数据支撑。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自动判别问题有关性质,转交由上一级数字城管系统;对于不属于本系统业务范畴之内的工作,则可以由数据交换子系统与其他部门业务系统间的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换。4、视频业务拓展接口龙岩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扩充和创新了视频业务的应用范围,将视频抓拍、视频核实、视频核查、等功能引入一般城管业务办案流程,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管理手段。因此这里设计了视频业务拓展接口,将视频抓拍、视频核查、视频核实的相关信息通过该接口发送给系统平台,以便使这些信息进入一般业务流程,并通过该接口将处理结果对视频问题进行核查。视频监控子系统的资源主要来源于公安的共享视频源,因此设计该资源接口进行视频数据的编解码、传送和云台操作控制应保证无缝对接。视频监控子系统是龙岩市数字化城市系统的重要视频数据源,各子系统的软件接口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国家标准才能与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无缝连接。78 1、系统的其他接口系统必须能提供标准化的接口,且各接口应实现模块独立,封装为独立的服务,符合SOA架构的相关规范,满足SOA架构的相关要求。系统必须提供物联网应用接口和应急指挥平台接口。1.1应用与系统集成数字城管系统软硬件平台目前已在抓紧建设、基础数据普查与测绘数据采集建库已经建成,在“数字城管”示范应用中将实现与数字城管系统软硬件平台应用集成和城市部件数据普查成果的数据入库与装载。1.2标准规范与制度建设要求在遵循国家电子政务相关标准与规范的基础上,卖方应在建设龙岩市物联网应用基础服务平台(M2M)暨示范应用项目时相应提交以下类别的龙岩市数字城管标准规范草案文本:(1)业务与管理制度:管理办法、案件受理与立案程序、城管问题登记、综合判别程序、举报与奖励办法、业务运营管理办法、系统管理与维护手册、机房(监控指挥中心)管理办法等,及类似文件。(2)操作手册:指挥手册、任务派遣手册、任务处理与反馈手册、核查监督手册、评价手册、运作规程等,及类似文件。(3)表格表单(工单)式样、业务处理流程。(4)数字化城市管理体制模式设计及类似文件。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