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00 KB
- 2022-04-22 11:28:51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国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2、儒家:创始人孔子,学术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思想核心“仁”3、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烦人如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不能超越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4、谚文:古代朝鲜依照汉字创制的文字,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平成一个方块。5、“返本开新”: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主张,即复返儒家心性学之“本”,开出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之“新”6、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7、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邓析,代表人物公孙龙、惠施等。其先后理论有“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离坚白”“合同异”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8、永嘉之乱:晋永嘉二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最大的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9、七巧板: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其原理是占算中的“出入相补原理”10、郡县制:战国时代郡县已成为各国一般行政区划,秦朝汲取西周分封制导致王权削弱的教训,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在地方建立起郡县两级地方行政记过,直属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至清代基本沿袭未改,只是名称历代稍异1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的时期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12、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墨翟。思想核心“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到了战国时期,该学派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不少的发明创造13、毕昇: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节省了工料又提高了效率14、《法经》: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在各国普遍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15、知行合一:古代哲学家主张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把知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16、名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差异和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17、《齐民要术》:贾思勰,为古代农业科技书籍。提出了“顺天时、量地利”的原则18、道家:代表老子。讲究超然物外,在政治上崇尚“无为而无不为”19、家族: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因缘关系20、地神祭祀:古称地袛,地神祭祀主要包括大地祭祀、社稷祭祀、山川祭祀等21、文化内涵:不属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22、仰韶文化:公元5000-3000年间,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23、行业组织:行会,是手工业者的自发组织。职能是互助共济,保护行业利益24、饮食文化:本质上讲指隐藏在人们心里的东西,如共同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基础以及人们在这方面连续重复的群体实验25、科举制: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初创于隋代,唐宋渐趋成熟,成为文化发展的桎梏,科举制度对传统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26、文化政策:一定时代及社会关系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27、察举制:选举制,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其他科目还有明经、明法、尤异制剧等
28、家庭: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29、天神祭祀:自命为天帝之子的君王,认为上天赋予他治理世间的身份与能力,因此保持与天神的直接联系是君王的特权及职责。祭祀包括天帝祭祀、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神祭祀三种30、因材施教: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31、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同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32、新乐府运动: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在中唐经白居易等的大力倡导,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叫..,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33、十二时辰:以太阳南中作为正中点。一昼夜分为十二等分,每时辰为二小时。夜半子、鸡鸣丑、平旦寅、黄昏戍、人定亥。每辰的起点叫“某时初”或“某初”,正中点叫“某时正”“某正”“某半”34、五服:亲属在丧礼中根据其死者的等级关系所穿的不同式样的丧服“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等35、《说文解字》:许慎面对文字使用和讲解中的混乱情况,以小篆字形为主,展示出汉字的形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36、传统文化: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37、两税法:中唐时期的赋役制度,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等征税,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38、历法:根据太阳、月亮的运动变化制定计时方式的方法。阳历、阴历、阴阳合历39、辩证思维: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40、中体西用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41、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42、一条鞭法: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把田赋、力役及其它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目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43、本草之学:中国古代的药学。主要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集采加工和保存等知识44、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执行决策审议,使传统的丞相权力一分为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为行政事物的职能管理机构,隶属于尚书省45、语言崇拜: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46、文化产品:广义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有物质也有精神。狭义专指精神产品47、“大一统”:天下一家的大统一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名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48、乾嘉学派:清朝的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这样的工作统称为..49
、勤农观:历代统治者确立的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定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是中国传统的农政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50、“天人合人”:中国传统观念,一层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符合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二层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二、解答题1、四大发明:1、纸2、简述印刷术发明及传播的历史:唐代出我国已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仁宗时期,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节省了工料又提高了效率,加速了我国印刷业的发展;公元8世纪,雕版印刷术传入日本;公元14-15世纪雕版与活字印刷开始并行欧洲,成为人类共享的文明成果3、简述指南针发明、运用及传播的历史:战国时期发现了磁石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制成了最初的-司南;北宋末年,指南针已被用于航海贸易;南宋时,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指南针,后经阿拉伯人之手,指南针传入欧洲4、火药技术是如何发展和传播的:唐末已能生产火炮和火箭,北宋能制造用于军事的霹雳炮,南宋发明了管型火器,即近代炮雏形。公元10世纪左右,蒙古人阿拉伯人陆续学会了使用火药火器,13世纪以后,火药传入欧洲2、简述五帝至商的宗教崇拜分野:(1)超自然神(2)天神滴袛(3)祖先神(4)商朝力量愈大,祖先申领祭司愈占主要地位3、我国历史传说中解释的工匠有哪三个特点:(1)具有手工艺性(2)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性(3)唯一性4、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特点:(1)皇帝总揽天下大权(2)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3)严密的人身控制5、简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作用:为过去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力量,也为未来中华民族的腾飞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6、简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7、简述元明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变化: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北方的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单一农业经济占上风;而南方早已过了该阶段,并行成了农工商贸全面兴旺的局面8、简述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布状况:(1)黄河、长江两大流域(2)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广大地区(3)主要文化形态:仰韶文化、龙山文化9、简述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1)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3)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3)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10、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旧新家庭的兴与衰,历代皇帝都希望其家庭世袭皇位,在皇位继承上多遵循嫡长子继承制11、简述荀子的“约定俗成”理论: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12、简述中国稻作农业未在岭南形成的原因:岭南籼稻生长四季不缺,岭南原始居民没有改良籼稻品种的必要;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提高产量的要求下,籼稻才得以改良,从而形成了中国稻作农业13、简述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1)诸侯间的混战和兼并引发了各国的变法大思考,构成“百家争鸣”最重要的部分(2)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意识也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14、简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追求神似,注重意境;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与诗书印密切配合
15、简述中国人的修辞观:特别重视言辞的内容,提出言辞应该诚信;特别注意语言的传达效果;特别重视说话的场合对象时机和分寸;一向存在着追求质朴与华美这一矛盾16、简述中国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1)土地的过当开垦,虽受到一时之效,但造成了土地的沙化(2)林木的过量开采,给北方造成了水土流失等灾难性的严重后果18、何谓“文以载道”:宋代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他认为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而不仅仅是文辞漂亮19、简述汉字、汉语在境外的传播:公元前或公元1世纪,汉字逐渐向境外传播,北至朝鲜半岛南至越南冬至日本;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这三种语言,曾受汉语的极大影响,以至有“域外方言”之称20、谈一谈地理环境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他的地理条件;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同时,地理对人文的影响不是简单的人与物质自然的关系,其间还有复杂的中介内容21、谈谈唐代开放的名族政策:唐超基本唐朝统治者在北朝关陇贵族胡汉共处的文化经历使他们不会有狭隘的族群观念;唐朝对异族除侵扰边境者的军事打击,一般都采用“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政策;在边疆地带,基本都用部落族长为政治首脑,而数量众多的边地贵族亦在朝廷担任要职22、周期性出现的岁时节日礼仪对民众生活的伦理规范有什么意义:调整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是对宗族社会关系的反复确认,以及对宗法伦理观念与情感的不断强化23、为什么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促进其他文化事像的发展:语言可以传达人们脑中的观念,只有通过语言的传播,文化才能穿越时间和空间得到交流发展;人类文化行为的发生大都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24、简述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的特点:交汇对象起了变化,日本欧州文化整体水平超过中国;交汇兴趣起了变化,中国人对天文数学兴趣十足,致使西方不得不采取迂回策略;交汇时间长,从16世纪末延续至今25、简述宋元时期大运河沿河中小城市的兴起:随着大运河体系的开通,沿河兴起了一系列大小城市。通州、临清、济宁、淮安、高邮等均是以水运之便而出现的较为繁荣的城市26、见书上古文化区域及其形成的原因:依据文献记载…划分为炎黄文化区域、东夷文化区域、苗蛮文化区域。20世纪考古发掘证明,三大文化区域实际是远古多元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27、简述我国的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以工补农、以商求富得农人心理;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28、“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有什么积极影响: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造成“诚名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29、否定派对汉字的理由是什么:始于19-20世纪之交。否定派认为,表意汉字字数多、笔画多缺乏可归纳性而难于记忆,民众无法坚持学习,影响教育的普及;汉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太多的形音义要素难以与现代接轨。因此,他们主张废除汉字30、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总体趋势和分期是什么:《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为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温暖期,公元前3000-1100年,下限到商朝末年;寒暖交错期,公元前1100至公元1400,下限到明朝初期;寒冷时期,从公元1400年至1900年,下限到清朝末年;仪器观测期,1900年至现在
31、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实行“强干弱枝”政策;任用酷吏,穷治地方豪侠;“内朝官”逐渐取代“外朝官”,皇帝开始剥夺宰相的权利32、简述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区别: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由察举而来的士人,无落选的忧虑,对策射策等考试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士族通过把持察举的方式,从而维持了士族的政治特权33、简述汉语的特点: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从音义对应的角度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多个语素34、简述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35、简述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念:民本思想,历代把吃饭当成是基本的社会问题;节约粮食;人格教育,利用饮食培养志向、观察人品,甚至与人材观联系起来;食疗观,讲究选择食物和食法36、简述宗法制的特点:社会成员依据其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37、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中国的传播影响:表现:通过摄取儒道思想而形成中国文化的佛教宗派提倡“方便”“圆融”“自悟”,以心性论为宗派学说的重心,宣扬儒家伦理道德。传播: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入中国。两汉道教的流行使佛教在中国传播迅速;三国时期起,中国有了正式的出家人。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槃学为主。佛教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许多道教经典是在佛经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佛教“知为心体”“知觉是性”的观点,转变了儒学从善恶论人性的观念,从而认为心性富有智慧的属性;佛教“直指本心”论,启发了理学家以人格的自我完善为齐家治国的出发点,以遵循天理为人格完善的唯一途径,提倡主静、主敬,使小我与大我。汉魏之后对诗歌、书法、绘画皆有影响38、语言文字与民俗的关系,突出的表现在哪两个方面:作为各民族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语言文字无疑是民俗传承的工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文字本身又是重要的民俗事象39、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众多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40、简述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引起胡汉文化的大融合;基本从西晋永嘉之乱起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唐文化的鼎盛与此有直接关系;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41、家庭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在哪些方面:生产互助,家庭与家庭之间无报酬互助;生活互助,村村之间每年互相调剂余缺;在公共地上的建设上实行基层民主制,用以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42、简述礼与俗的关系:在文化混沌未分时,不存在俗与礼的区别;礼起源于俗但不同于俗,区别在于俗是民众自发形成的行为习惯,礼是自上而下的一套社会行为规范;伴随着阶级分化、文化分层,礼从原始习俗中提纯出来;礼最初是人神关系的调节,后来扩展到人再扩展到社会43、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有哪些: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
44、中国古代在兴修水利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唐宋时期大量兴建陂塘水利,江南农作物大量增产,唐中期南方发展为经济中心;先秦两汉时期,西北曾兴修郑国渠、白渠等水利工程,将泾洛渭之水引入广阔农田;宁夏地区的引黄灌区,直把斥卤不毛之地变为塞北江南;众多的水利工程把太行山以东的晋翼鲁豫地区变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地带;西北水利系统还起着保护环境的作用45、简述我国民族手工业发展:..新石器时期已初具雏形。青铜器铸造在商周时期进入高峰期,至汉代衰退,同时丝绸之路使丝织业开始获得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已普遍使用,其他手工业在汉唐后迅速发展,西汉后从印度等地传入棉花栽种,明代以后江苏松江形成棉纺中心46、冠礼的内容是什么:古代成人礼。加冠年龄在十九或二十岁,加冠地点汉代在宗庙,魏晋南北朝以后在王宫大殿,但在冠礼前后都要去宗庙祭告。士冠礼由嘉宾主持,嘉宾以缁布冠、皮弁、爵弁给受冠者三次加冠,并为之命字。受冠者然后出见亲友及邻里有地位的贤达之仕,表示已取得进入成人社会的资格。明代皇家冠礼由太师主持,百官列位,皇帝加冠只一加,皇子三加,礼毕,群臣拜贺47、中国古典舞蹈有哪些特点:民族性,民俗性,地域性48、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在沟通中西文化上做了哪些主要工作:向中国广泛传播西方科技、文化;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要打开传教局面必须了解适应中国社会,必须先钻研四书五经等中国经典后再向西方介绍三、论述题1、试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2、试述中国古代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规范功能: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庭内部伦理关系;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本,塑造传统社会的思想人格;以规劝处罚的礼俗规条,规范家庭成员行为,补充国法3、试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科技文化影响较大(医学、化学、药物学);广泛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4、试述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和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正、负面影响: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过很大影响;中国文官及科举制度给启蒙思想家留下深刻印象;中国科举取士制度给西方官员的录用方法以极大启发。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正、负面影响:正,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其次,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负,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其次,科举只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5、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貌的影响:(1)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2)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6、试述儒家的义利观:儒家学者对义进行评价时,往往把利作为他的对立面,在义利之辩中反映出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利就是物质利益,义就是行为原则,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必须以义为前提,这体现了儒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观念。儒家在强调义利的重要性时,过分地抑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种倾向曾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过不良影响7、试述秦汉时期边疆的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
经略南方;对匈奴的战争及开通西域;边地民族的内附。四海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西周以来就已成就的国家观念。秦汉开拓边疆,把广阔地域上各种族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对异族采取打击和安抚两种手段8、试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予着浓厚的思想观念,在这些观念中最突出的是讲究秩序,注重等级。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在同一建筑物组合中,建筑物之间的排列有着明确的正偏、内外之别,这种区别象征着使用者的地位尊卑。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级观念还体现在建筑规模以及室内外装饰、装修上9、论述庶族平民礼俗与社会上层礼制的关系:他们来源于同一文化母体,所依托的是同一宗法社会结构,相当比重的礼仪行为都是从家族文化中产生出来的,如,亲亲、尊尊;统治阶层非常重视礼仪示范作用,以严格的礼制规定,与公开的盛大的礼仪形式,向社会显示礼法的森严达到软控社会的目的,因此上层礼法思想渗透民间,家族社会模仿国家礼仪,制定自己的加法族规。随着社会变迁,士庶差异的消失,贵族礼制除保留在统治集团内部外,相当部分化为庶民的行为规范,如,婚俗中周公六礼10、试述重农抑商的观念对明清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国家商税繁重;政治腐败,商人不得不贿赂官员;西方装备着大炮的海盗船正在本国政府的默许下,快速的向东方开来11、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什么现实意义: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有信。此外还有智勇、自强、好学、勤俭、质朴等。当前,我国社会上还存在旧社会遗留及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思想、旧文化,如只讲究物质利益,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以权谋私不孝父母等11、试述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地区被黄河三面环绕,南有秦岭,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东有梁山,泾渭之水穿流其间,此地南接巴蜀汉中,东联伊洛,有富裕的经济后方及便利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历史上有众多王朝在这里建都;晋北地区座落在山西高原之上,据说尧舜时期就在此地建立过都城,此地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能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大势”之说12、论孔孟对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建设的贡献:儒家创始人孔组仰慕西周礼乐文化,在继承西周伦理观念的基础上,构建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义礼。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孟子在孔子基础上对儒家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他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后天休养对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无比重要。他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并提出了“五伦十教”13、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什么?如何为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赋予新的内涵:崇尚圣贤。圣指圣王,主要是最高统治者所追求的人格目标,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所追求的人格目标,由于圣王是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所以儒家的理想人格更侧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品质塑造,如…,我们将儒家理想人格与现实结合起来就可以塑造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理想人格14、20世纪中国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争论主要有哪些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是不断流动并影响至今的价值系统。西方文化作为域外精神意志的产物,极大的刺激影响着中国文化体系。现代中国文化的演进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如何对待外来西方文化…纵观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趋势,就其思想的典型性影响而言,首先是“中体西用论”,以后则是“全盘西化论”“儒家复兴论”与“综合创新论”15、尊崇自然的审美观念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一审美观念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有什么深远影响:追求纯真自然。反对雕琢娇饰是道家共同的审美风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上课期间的练习题答案和拷贝资料.doc
- 专科《外国文学2》练习题库及答案.doc
- 世界新闻史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doc
- 东北大学《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答案.doc
- 东财1103考试批次《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doc
- 东财财务分析在线练习及答案(够齐全).doc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试题及答案.doc
- 中南大学《电子政务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 中国历史第一册答案.doc
- 中国旅游文化复习题答案版.doc
- 中国注册税务师后续教育2012练习题及答案.doc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
- 中国特色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docx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课后题答案.docx
- 中国现当代文学每课一练习题与答案.doc
- 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2016课后习题以及答案正确率在99.9%以上).docx
- 中国美术史课后习题答案.doc
- 中国近代史1-7章课后习题答案.doc
相关文档
- 施工规范CECS140-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1-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2-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3-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5-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90-2005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含条文说明)
- cecs 141: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2: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