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50 KB
- 2022-12-03 10:54:41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图中的常见问题之我见【】对施工现场考察不完善、设计规范不统一,经验不足等因素常常导致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图中出现设计不完善、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因此本文针对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图中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现实体会,对提高混凝土结构设计质量、规范科学施工流程及工艺设计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关键字】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图 1前言\n 科学的工程设计是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延长工程项目使用寿命的必要保证。在众多的工程设计中,混凝土结构设计作为各项设计环节的核心基础,担负着构建安全的建筑施工环境、深化科学的设计施工思路、强化高效环保设计理念的重任,因此对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图的严密校审与严格监控是十分必要的。对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图的校审环节主要包括框架结构校审、框剪结构校审、剪力墙结构校审等,而在这些完备的校审环节中我们会发现,现实的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图存在着许多设计不合理的环节,倘若不及时改进,必将对整个建设工程的质量提升、服务效能提升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 2砼耐久性设计及防腐蚀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图中体现砼耐久性设计尤为重要,这是由于建筑物在外界环境的干扰之下长期受到雨水、风沙的侵蚀,不良的气候环境会导致建筑物产生硅碳化反应,出现开裂、钢筋受到严重腐蚀等现象,而科学的砼耐久性设计则能有效的使建筑物规避上述风险,切实的延长其使用寿命。砼耐久性设计主要包括抗冻融设计、抗碳化设计及抗腐蚀设计等。目前我国砼耐久性设计主要存在配比环节设计不良、仅停留在对单个环境及物理因素影响的独立分析层面,没能形成综合的协同影响因素分析。一旦设计中水泥的用量过大则会形成较大的水灰比,这时混凝土会发生自收缩与干缩变化,使砼内部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当这种应力超过砼的抗拉强度时便会发生混凝土开裂的现象。因此我们可在C30、P6的砼设计中通过加入粉煤灰、减水剂的方式使水灰比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时水泥的用量也将大大减少,水灰比则可控制在0.4以内。另外在防腐蚀的等级设计中我国的建筑行业也体现出不能依据施工环境特点、施工材料特性、介质组成成分进行相一致的规范设计。当腐蚀性等级为中等程度时,我们不宜采用钢筋混凝土与钢混合的设计方式;在屋架与屋面大梁的设计中则应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而不宜采用块体拼装的构件方式;当腐蚀等级更强时,则不应采用碳素、刻痕或冷拔钢丝等混凝土预应力构件。 3荷载取值与结构计算施工设计存在的问题\n 对于民用建筑的荷载设计,例如公共场所中有分割布局的卫生间、填料及隔墙部位,其均布荷载值依据相关规定应取值8.0KN/m2、或者按照实际情况取值。而我国的大多数公共建筑的隔间卫生间活荷载设计却一视同仁,均按照一般卫生间的2.0KN/m2进行均布荷载取值,这种荷载取值的不正确现象显然是不合理的。在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荷载设计中,风荷载型系数的规范可参照相关技术规程,而对于V形、弧形及Y形等特殊形状的平面高层建筑,其体型的风荷载系数则应取值为1.40,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特殊形状平面高层建筑却没有在基础设计方面进行变形计算,其体型风荷载系数的取值则低于标准规范。同时,在结构计算中计算结果与图纸不符、图面错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4地基基础的结构施工设计问题\n 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标准范围界定为基础条形底面之下的深度为基础底面宽度的三倍,独立基础底面的深度为底面宽度的1.5倍,同时其厚度均在5米之上的范围。当建筑地基的持力层以下还存在软弱下卧层的情况时,有些施工图的设计仅按持力层的承载能力计算基础底面的尺寸,没有按规范要求作验算,这样是不科学的。同时桩基设计等级问题以及桩承台周边回填要求也未能符合桩基规范要求。正确的设计在前面基础之上还应包括对软弱下卧层进行科学的计算与适应性设计。当遇到抗震区的结构设计时,尤其对独立桩基承台结构设计,我们应采取在两主轴适应方向上设置联系梁的方式达到抗震设计标准。这是由于当地震来临时在地展的作用之下,建筑物的各个桩基承台承受的地震剪力与地震弯矩必然不尽相同,不能明确的界定,因此采用增设联系梁的方式可均匀的分布桩基的承受力性能,从而达到增强高层建筑抗震力的作用。在设计实践中我们应尽量的将自桩内侧起算的承台钢筋锚固的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即不小于钢筋直径的35倍,如果达不到既定标准则应将钢筋尽量向上弯曲,同时控制其水平长度大于钢筋直径的25倍,弯曲长度则应大于钢筋直径的10倍以上,从而有效的保证承台的平面面积,切实的加强其抗震能力。为了使高层建筑的使用寿命切实提高,稳定性能大大增加,当遇到具有独立柱下基础的小高层建筑时,其桩基础混凝土的强度设计等级应在C30以上。同时我们应深刻明确桩基的强度并不只体现在对其承载力的诉求与验算上,灌注式混凝土桩的桩身自强度设计与验算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考虑充分的完备计算才能充分满足桩承载力的科学设计要求。 5配筋与构造的施工设计问题\n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梁端截面的顶部与底部之间的纵向配筋量比值必须明确规定与确定性计算,目前多数的建筑该类比值均普遍偏低体现出了配筋不足的不良现状。实践证明一级的比值应大于0.5,而二级及三级的比值则应大于0.3,只有这样才能使配筋的计算设计更加规范科学。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常常遇到高层建筑的框架梁端在纵向上受拉钢筋配筋率超过百分之二的情况,针对施工设计人员常常忽略这一常见情况的特点,我们应科学的按抗震建筑设计规范执行,将箍筋中最小的直径按照相应的规范数值再增大2毫米,从而使两者达到相适应的配比施工。在建筑框架梁的设计中,我们应严格控制全长沿梁箍筋的配筋率,如果不满足既定要求则应相应的加大非加密区的配箍量。而当在框架梁中部遇到含有次梁的情况或遇到具有较大的荷载作用时,如果仅配备两肢箍筋显然是不够的,而在非加密区如果将箍筋的间距设置为200毫米则会导致架梁无法形成足够的配箍,这对建筑结构的稳固设计非常不利,因此我们需在此时将在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逐步降低,可协调为150毫米,从而提高配箍的稳定效益。 6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图中,为了计算方便,一些设计人员往往会简化设计环节,不分青红皂白一味的采用统一式设计,不注重调节合理的设计参数与计算标准,这显然有违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不良现状与突出矛盾问题,深化改革,根据不同的施工建设项目做科学的适应性设计,严格遵循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才能最终强化建筑的抗震能力、结构的完善能力,从而使高质量的百年建筑工程成为造福于人类的伟大项目。